Luyao

关于献祭

对于献祭的起源,我有了新的领悟。

各个文化中都有祭祀的传统。所谓祭祀,就是与神的连接。 这种连接可能是为了获取知识,也可能是为了祈求帮助。

祭祀活动中常常伴随献祭,即献出动物、农产品,甚至人类生命作为交换。

这是我非常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听起来非常残忍,神为什么会需要人类做出这样残忍的行为呢?


一种普遍的解释是,人们用珍贵的东西来取悦神,以此换取神的帮助。

但这种理解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神不可能需要你这些东西。 从定义上来讲,她就是无限的、完整的,不会缺什么。如果她真的”想要“你这些东西,那这种欲望或需求,恰恰会创造出一个“缺”,使她无法成为神。

所以 “用 A 换 B” 这种类似于商业交易的解释,可以直接被排除。


那么献祭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几乎所有灵性传统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的自我(ego)阻碍了个体和宇宙本源之间的连接。

这让我忽然意识到,献祭的真正意义可能在于放弃对自我的执着,割舍那些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从而打破自我的界限。

换句话说,献祭从来不是真正“献给神”的,而是“献出小我”,以换取对宇宙和真理的真正理解。 献祭就是放弃,是舍弃 ego 来启动与神的连接。当人们献出牛羊、谷物、甚至人类生命时,实际上是在表达:”我放弃对我自身的一些执着,愿这种放弃可以让我到达更高的地方,感知存在的本源(或神)。“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连接神“的本质,就是成为神的一部分。当桌上的东西被移开后,你才有机会看清楚那张桌子。

事实上,许多历史上记载的与神相遇的体验,都发生在巨大的痛苦中:濒临死亡、失去亲人、肉体痛苦或情感创伤。它们的内在机制,和献祭可能是一样的:只有在”我“的一部分消失或瓦解后,人们才得以触及和感知到”那个东西“。


如果我的理论成立,那么就可以有这样的推论:倘若你的献祭本身就是为了强化自己的 ego(得到财富、地位、健康或胜利),那么它大概率是会失败的。因为这和献祭本身的原理是矛盾的。

同时,这也意味着:你不需要任何真正的献祭,任何形式对自我的舍弃,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可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印度宗教中一度流行苦修,主动让自己受苦,我觉得实际上就是献祭的变体。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情是,古代的帝王都很喜欢搞献祭,他们的目的性很强,似乎属于强化 ego 的范围。按理说这种献祭不会成功,但为什么还要反复进行呢?

我对此有一个假设:最初的时候,某些团体或个人在有意或无意地失去了珍贵之物、放下了自我之后,获得了真正的灵性体验。当这些事件被社会广泛传播后,就逐渐形式化为宗教或政治仪式。后来的人只是效仿了仪式的外在形式,而未能理解其内在的原理。(事实上,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的宗教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