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yao

理解 Bodhi

1

Bodhi 的本质是一种关于内容好坏的谢林币。

早期很多人以为 Bodhi 只是在激励 KOL、激励流量和注意力,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表象。

Bodhi 是一个内容激励的终极方案,它假设分发问题被彻底解决。换句话说,任何内容都会流到需要它的人面前——这时,“它好不好”将会成为决定代币价格的主要谢林点。

而由于早期 Bodhi 是完全不做分发的,导致的结果是,谁流量大谁就被看到的多,谁就更赚钱。

这是阶段性现象。

随着上层应用的逐渐完善,往后若干年里,产生激励的那个谢林点,会从流量逐渐转移到内容本身上来。

2

那为什么 Bodhi 的底层要被设计为完全不做分发呢?每个内容都只有一个光秃秃的 ID,谁也看不到,玩个毛线,做个 Twitter 不好吗?

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允许上层应用按不同的方式去做分发。随着上层应用的逐渐出现,随着分发方式越来越多,随着 web2 公司对分发的彻底探索,每一步,都会让 Bodhi 的能力大幅提升。

今天有很多 web3 “社交协议”,它们看似很有道理,直接一个底层就能当twitter用了。而社交关系只是无数种分发途径中的一种。把它作为底层的局限性在于,当出现更好更先进的分发方式时,你要如何在上面实现?你很难做。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社交协议的 N 个客户端,你打开后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因为底层已经把分发这件事定死了,上层改进的空间很有限。

以及,当出现更好更先进的身份系统,更好的隐私机制,你要如何在上面实现?类似的问题很多。归根究底就是,当底层定义得太多,看似短期内牛逼,实则长期限制很多,通常不会是终极方案。

3

Bodhi 是一个纯粹的激励层,它只关注内容和交易,不做分发;而 Space 建立在 Bodhi 上层,只做分发,其他啥也不做。Space 展示了,仅仅是一个应用,就可以让 Bodhi 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Space 的用户和 Bodhi 的用户并不重合

Bodhi 的狂欢很大程度是赌徒的狂欢。结果 Space 发布后,赌徒一看:我来赚钱的,你让我玩论坛?

然而它却吸引了另一群人的注意。我收到许多来自 Nostr/BTC/Arweave 的朋友们的消息,他们超级喜欢这个东西,每个人都问了我许多技术细节,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是他们一直想要却从没有过的东西。之前 Bodhi 上线他们都默认那是个投机玩意儿,并未关注,而 Space 则让他们第一次体验到并喜欢上了 Boodhi。

整体上这些是坏事吗?不,恰恰相反,这是 Bodhi 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只有一种角色的生态系统是无法运转的。在我们最终要去的那个地方,内容创作者、内容消费者、投机者,每个角色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形成好的循环。

发布于 Bodhi Developers 讨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