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个产品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网络效应更强的那个通常会成功。

以太坊能成功,是因为它不是另一个比特币,它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换句话说,它牛就牛在它不是 “BTC Killer”。

反观今天,有很多 “ETH Killer” 都获得了相当多的市场关注,可是 当它说自己是 “ETH Killer” 的时候,就等于在说 “我在解决和 ETH 一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下,ETH 无疑具备更强的网络效应。

我觉得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行业里并不流行这个观点,说出来还会有被扣上 “ETH Maxis” 帽子的风险。

读《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

偶然读到一本 神奇的书,讲一个农民在 09-10 年的一年半时间里,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用 5 万块赚到了 1.2 亿的故事。

起初以为是民间股神的垃圾畅销书,没想到真的是期货大佬,可以说是精彩万分(特别是第 5、6、7 章)。而且农产品显著的周期特征,正好为我前一阵读的橡树资本 Howard Marks 的 《周期》 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案例。

一些我觉得有趣的点:

  • 他也是靠基本面分析,而且非常扎实,不光持续学习,而且热爱实地调查。他完全不关注技术分析,跟巴菲特有点像。
  • 他在 09-10 年的 1 年半里,从 5 万赚到 1.2 亿,看起来是神话是运气,但他其实已经做了 10 年期货了(虽然没怎么赚到钱),在做期货前则是一个农民,对农产品了如指掌。
  • 09 年的大蒜行情,其实他从 07 年就嗅到了要涨的气息,但一直在等机会,等了两年多。
  • 作者详尽描述了他对 09 年大蒜的调研和投资过程,让我最为震惊的是,如此大的行情之前,居然绝大部分人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大部分人的判断方式是,看到了 1~2 个点,就下了判断,如大蒜存量很多、或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而作者则分析了所有的方面,并且开车实地考察各个产区,全面地思考供求关系。我作为读者,近距离地看到市场整体的判断错误之大,还是让我震惊。09 年的大蒜市场从最低点 400 块一吨,因为供应严重短缺,暴涨到 8000 块一吨,居然极少有人预料到。
  • 09-10 年的棉花行情也是一模一样,棉花因为连年低价,加上国家储备颇多,大家都认为来年还是低价。但事实上这个低价已经严重影响农民积极性,大家都改种其他作物了。作者甚至亲自开车到河南、新疆考察,请农民和种子站的人吃饭。所有证据都指向棉花会非常短缺,必然暴涨。
  •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他的几个赚钱巨多的案子(大蒜、棉花),都不是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入的,反而都是在一个别人觉得 “已经很高” 的点买入的
    • 比如 09 年的大蒜,他在 1,400 元 / 吨大量建仓,这个价格接近之前的历史高点,有不少人都出货离场,而他认为上涨才刚刚开始。果然后来涨到了 8,000 多,远远超过之前的最高点。
    • 比如 09 年的棉花,他建仓于 13,000 元 / 吨。这个价格大家也觉得是棉花的高点,应该不会高于这个价了。而他认为跟即将到来的暴涨相比,这个价格非常便宜,果然涨到 30,000 多,直接把他的资产从 600 万变成了 1.2 亿。

19 世纪的时候,美国人几乎不吃水果,因为新鲜水果无法保存。同时南方人很少吃蔬菜,因为容易腐烂,基本只吃玉米。

而 1890 年后,由于冰箱和冷藏车的发明普及,使得许多易损商品如水果、蔬菜、冷冻奶制品等价格大幅降低,普通人吃得起,营养得到了改善,导致的结果是,美国人的平均身高从 1890 年的 66.6 英寸升高到了 1940 年的 69.6 英寸(长高了 7.6 厘米)。

最近 Polygon 团队 要求验证节点把最小 gas 价格从 1 gwei 提高到 30 gwei,目的是为了减少垃圾交易(spam txns),这引发了很多争议。

且不论决策流程和方案好不好,我觉得这里有两个非常根本的问题:

首先,如果你觉得 spam txns 是个问题,那么说明这个链在最初设计时就有缺陷。创造一个超低价的链,吸引大家来使用,却不想要有 spam txns,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其次,不应该由公链团队判断什么交易是 spam。你现在这么做了以后,马上就会有另一个问题:如果提高到 30 gwei 后,依然有很多 spam txns,那么需要提高到更多吗?

我觉得这是永无止尽的,因为从逻辑上来说它就不对。

(PS:看到这些 L1 侧链的各种内在问题,忽然让我意识到以太坊多么健康。)

在1872年,美国东北部爆发了一场马流感,马都生病了,导致交通和运输完全瘫痪,马车暂停服务,牛奶、冰块、生活必需品,全部无法供应,没有啤酒导致酒吧停业,建筑工地、工厂全部停工,市政府也部分停止运营因为无法进行消防和垃圾回收……

在 1870 年有 87% 的工作是令人不愉快的,而在 1940 年这个比例是 60.4%,到 2009 年降低到仅 21.6%。

这件事给我的感受是,尽管每一代人都担心科技会取代他们的工作,但从人类整体来看,正是有了科技的发展,才使得大家从事的工作越来越愉快:休息时间更多、劳累更少、更不容易死掉……

Catherine Wood 讲了个故事,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她问波音公司:“这事儿对你们有影响不?” 波音说:“没事儿,影响连5%不到。” 然而最后发现,销售确实只下降了4%,但这对他们增长的影响却超过100%

她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crypto对传统银行业影响(言下之意就是,crypto虽小,但掏空了银行业全部的增长)。

大家都认为未来是一个多链并存的世界,这有点违背我的认知。

因为凡是网络效应比较强的东西,都很难出现大家平分蛋糕的情况。所谓网络效应,就是你走进一个房间,你和房间里每个人的钱都变多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去人最多的那个房间了。

网络效应明显的领域,通常是 1 或 2 个玩家独占超过 90% 的市场。Internet 只有一个,而并没有在各个领域形成自己独立的局域网。iOS / Android 之后,你很难想到第三个移动开发平台。

公链是网络效应数一数二强的东西,我不认为相同功能的公链会同时存在一堆

DEX 会不会有一堆?

我觉得短期内会。

DEX 目前更像一个,它的网络效应没有那么强。即使它的规模变大,它也更像是一个 “大的点”,而不是一个网络。交易者和流动性提供者都很容易迁移,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DEX 应该都会有一个长尾存在。

但如果有一天,DEX 成为了众多其他项目的基础设施,那它就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网络。被其他项目广泛使用的那个 DEX 会有越来越大的优势,小玩家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长期来看,很有可能会发生。

Layer 2 会不会有一堆?

不知道。

我想这取决于跨链是否容易,目前看来好像不会很容易。流动性也好,合约也好,L2 之间并不是互通的。有一些项目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但都还比较早期。所以在往后一段时间里,单个 L2 内部还是有较强的网络效应存在。

我的猜测是,即使跨链技术不断发展,大家可能还是会发现,与其付出高昂代价跨链,不如直接在最大的那个 L2 里构建项目。假如真是这样,那 L2 长期也不会有很多家,当然这只是个假设。

BTW,不少公链币价最近都创了新高,我想大家可能都默认 ETH Killer 有机会。人们倾向于把市场想成体育比赛,今年你赢,明年轮到他赢,但我不觉得会这样。

一个斯坦福的神经科学教授 发推 说,在美国 16-32 岁的学生里,有 25% 的人每周会服用 1-7 次 Adderall,5-10% 会服用 莫达非尼,还有 30-35% 会服用 安非他命。这个数字吓到我了。这些都是治疗多动症的神经类药物,短时间内可以提升专注提升认知让人变聪明,但都有副作用和成瘾性,没想到在高校这么广泛。

DeFi 项目的 P/E 可能需要比传统公司股票更高,原因是:

  1. Token 通常具有实用性,后面可能会出现新的 value capture 机制。比如 Uniswap 的 UNI。它最开始只是一个治理代币,发提案和投票会用到,但 Uniswap 合约中有一个费用开关,一旦打开后,UNI 持有者可以分得手续费收益。同时,今年 Vitalik 提议 UNI 在未来可以作为一种预言机代币,提升对预言机的攻击成本。所以,token 的实用性,使得它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用途,这是传统股票不具有的特性,也是让估值变得困难的地方。

  2. DeFi 项目增长都很快。因为整个行业本身在快速增长,所以行业里任何一个必要环节,通常都会增长很快。Uniswap 在去年 6 月的交易量只有 2.6 亿,而到了今年 8 月,单月交易量就到了 823 亿

ETH 的市值是它的手续费年收入的 40 倍,而 SOL 是 3800 倍

ETH 让我想到五六年前的苹果,在高市值、高增长的同时,却有较低的市盈率。

同时不知道为什么,SOL 让我想到了当年的 EOS,在还没多少人用过上面东西的时候,大家就给予了极高的增长预期(这两个链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的 dapp 都很难写,比如 100 行的 HelloWorld)。

就在我写这条笔记时,Crypto Punk 的地板价到了 115 ETH。换句话说,1 万张像素头像图片,其中最便宜的一张都要 250 万人民币。类似的还有 Bored Ape(地板价 48 ETH)等等

同时不知道为什么,整个 crypto 社区的氛围逐渐变成了,“如果你觉得这个价格不对,那你就是不理解 NFT 的伟大价值”。

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皇帝的新衣”的感觉。我很好奇,如果这些 NFT 10 年内不允许卖出,它们的价格会是多少?

[译文] 乘方永续合约

译注:作者同意刊载,不过尚未检查翻译准确与否。仓促翻译,可能会有谬误,大家多和原文比对,不正确的地方欢迎邮件我更正。

原文链接:Power Perpetuals

发布于:8.17.2021

作者:Dave White, Dan Robinson, Zubin Koticha, Andrew Leone, Alexis Gauba, Aparna Krishnan

简介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衍生品 – 乘方永续合约。

如果 ETH 的价格翻倍,ETH 的 2 次方永续合约翻 4 倍,ETH 的 3 次方永续合约翻 8 倍,ETH 的 5 次方永续合约翻 32 倍。

当然,这种不对 …

Read More →

今年看了不少访谈,我发现好的访谈和差的访谈有一个区别。

差的访谈在聊完 A 后,通常会转向聊 B,然后再聊 C。

好的访谈通常是聊完 A 后,再深入聊 AA(细节/原因/动机/问题),甚至再深入聊 AAA。

前两天从 Poly Network 盗走 6 亿美金的黑客,史无前例地用转账附言的方式跟大家聊天互动。我读了大家发送的消息和黑客的消息,非常有趣,组合在一起堪称大型现代行为艺术。

中午做了个小页面来方便地读他们的对话,点击这里

“前苏联时代的火箭引擎设计图大概有1000多种,每个都宣称能够飞上太空,但是如果设计太复杂根本无法量产的话,根本不能算是设计。”

– Elon Musk 谈设计与制造

恒大地产在创业初期采用了一种低价策略,开盘比当地均价低20%,然后快速售出回笼资金。这种策略使得销售异常火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产公司,销量很快攀升到了广州市的第二名。以至于当时的广州楼市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

「恒大地产 “开盘必特价,特价必升值”

这话我听着耳熟,这不就是币圈项目公募时的状态吗。果然大家对于抢购低价资产都毫无抵抗力。

印尼著名说唱歌手 Rich Brian 的所有作品都是用英语创作的(比如这个 2 亿播放的视频)。他 10 多岁时仅仅通过看海量的 Youtube 视频,就学会了流利的英语

(主持人:听说你是看 Youtube 学会英文的,你到底看了多少啊?)

“基本是每天都看,我什么都看,其实并不是那种上课教英语的视频,而是比如(数码产品)开箱测评,游戏解说和通关视频……”

“我曾经是一个魔方玩家,我看了很多魔方教学的视频,都是英文的,这让我熟悉了这门语言。某天我在思考一件事情,我突然意识到我在用英语思考,然后我就想‘这太酷了’,我得继续学这门语言……”

[译文] 美国基建法案中加密货币部分的总结

拜登政府最近正在通过一项一万亿美金的基础建设法案,其中有一些条款涉及到加密货币行业。Compound 的首席顾问律师 Jake Chervinsky 在推特上对此做了一些总结和提醒,简单翻译了一下,下面是中文:

1/ 美国基础建设法案的情况是这样的。

增加了一个新条款,扩大了税法对 “经纪人(broker)” 的定义,几乎涵盖了加密货币中的每一个人,包括矿工等非托管人(non-custodial),迫使他们都要对用户做KYC

这不是一个演习

2/ 该法案扩大了 “经纪人” 的定义,涵盖了 “任何(为获得报酬)负责并定期提供任何实现数字资产转移服务的人。”

之前的草案里写 “即使是非托管 …

Read More →

[译文] TWAMM

原文链接:https://www.paradigm.xyz/2021/07/twamm/

作者:Dave White, Dan Robinson, Hayden Adams

简介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自动做市商,即AMM,帮助以太坊的交易者有效地执行大额订单

我们称之为时间加权做市商(time-weighted average market maker),或 TWAMM(发音为 “tee-wham”)。

它的工作原理是将长期订单分解成无限多的极小订单,然后在一个恒定乘积AMM里平滑地、逐渐地执行这些它们。

摘要

假设 Alice 想在链上购买价值 1 亿美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