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yao Zhang


英语

最近泡在 Bankless DAO 的群组里,忽然意识到英语很重要。

如果英语不好,连 Meeting 都参与不了,更别说组织一个 DAO 了。

英语在 crypto 世界将会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原因是Token 的发行一定是全球化的,DAO 多半也是全球化的,大家的语言肯定是英语,不会是中文。中国人日本人在这块就很吃亏。

对组织者而言,英语基础必须要好。


“(游戏中)学一个英雄的重点是学,而不是赢。” – ML7


加密时代的人力资源

Crypto 可能会让人力资源的流动更有效率。

一个原因是所有 crypto 项目都是全透明的,代码透明、战略透明、沟通透明,没有秘密可言。这使得它们天然适合无门槛的协作

这在传统企业组织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一家传统公司会愿意让自己的代码、内部数据、内部文档、内部沟通曝光给所有人。

所以它们会仔细甄选应聘者,确认对方是自己想要的人后,才会 “让他进来,成为我们的一份子”。人员的高流动性,是这些企业最不想看到的。

人的高流动性在传统企业是问题,但在 crypto 的组织内却是优势。

对于一个人,从他听说你的公司/项目,到他真正开始为项目工作、做出贡献,如果超过 1 小时,就说明门槛太高了。


追风口的人

看了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发家史,发现去风口淘金并不可耻。

90 年代海南开放后,钟睒睒辞去了浙江日报记者的工作,也参与到海南淘金中,去海南办了太平洋邮报。

我印象里那些地产大亨当时也在往海南跑,比如潘石屹、任志强、冯伦这些人都是在海南发家的。当时的海南,感觉就跟今天的区块链一样,一个赚钱的地方出现后,大家蜂拥进去淘金。

我想到当下科技圈的氛围,大家没有很瞧得起去搞区块链的人。仿佛这些人就是永远逐利而不得的 loser,18 年有个段子甚至说:“如今搞区块链的和当年搞 O2O 的是同一帮人”。

海南这个事情说明,涌向风口里淘金的未必就是 loser,也会有许多未来的大人物。

后来钟睒睒办报失败,就开始做蘑菇生意,但也失败了,然后又捣鼓了对虾、窗帘生意,全部都失败了,最后,看到娃娃哈的宗庆后做保健品一炮而红之后,他也开始弄保健品,成立了养生堂公司。

这个事情给我的感受,跟前面海南的事情类似,我们社会不喜欢看到人捣鼓各种 “风口”,反复 “追风口” 似乎是那些失败者的专属特征。但事实看来并非如此,这些人里也有了不起的人。


Tiger Woods 很早就拿到了冠军,但他还是一直在练挥杆,有个朋友问他:“你觉得你的挥杆还能练得更好吗?你已经是史上最强的了啊。”

Tiger 说:“你怎么老问我这个,我以后一定会比现在强得多(way better than I’m now)。”


HBO出品纪录片《Tiger Woods》


段永平


Netflix 纪录片《Money, Explained》

视频


Netflix 比尔盖茨纪录片《Inside Bill's Brain》

视频


加密原生应用

读了一篇 《Crypto Native Application》,很有启发。

对于手机来说,它特有的能力是随身携带以及 GPS 等传感器,概括起来这个能力实际上就是 “always on, and everywhere”,所以 Mobile Native 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的产品,比如微信、地图导航、照片分享。

对于 Blockchain,它特有的能力是做承诺(make commitments),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以太坊那套核心理念:Trustless,Unstoppable,Permissionless。所以 Crypto Native 的产品,应该是充分利用这些特性的产品,比如 Uniswap,你无需信任,也无法关闭它,也不需要准入门槛。


从 don't be evil 到 can't be evil

和万熊聊起 Uniswap 的代码只有四百行这件事,我说转账 1 亿美元,Ethereum 上只需要一行代码,而传统项目里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

万熊说:“这 TMD 不就是芒格希望有的无缝的信任之网吗”。

芒格: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应该是无缝的信任之网。没有繁复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

但我觉得真正有趣的是,这张信任之网,却是在 “假设所有人都不可信任” 的前提下编织的。区块链被构建出来,它就假设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让人们从 “don’t be evil” 变成 “can’t be evil”。

话说回来,我觉得在一个 “can’t be evil” 的环境,人会生活的比较轻松

就比如说,如果屋子没有门禁卡,就得配一个保安,每当有人要进,就盘问一番,去哪?做什么?但有了门禁卡后,刷卡才能进,can’t be evil,就不用保安挨个盘问了,人会舒服很多。


今天密码学上学到单向函数,即从 X 生成 Y 很容易,但从 Y 推断 X 很难。

我想到,那些犯罪案件不就是单向函数吗?犯下罪很容易,但要从犯罪结果推断谁犯了罪,却是很难的。


You can copy someone’s position, but you can’t copy their conviction. The best way to weather 30-40% drops, or even 3-4 year bear markets, is to have serious conviction. If you want conviction,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you need to research. You need to learn.


可能城市确实在传递一些信息,并影响着人的行为。

在深圳的咖啡厅时,我滔滔不绝地跟女朋友讲,我觉得咖啡厅要怎么改会更适合 freelancer,哪些地方稍微加一点点成本,就可以提升很多 freelancer 的体验,以及怎样可以从这群客户上赚更多钱。

但我发现来了上海的咖啡厅后,我就不会这样想。身处于精致讲究的环境里,你会不由自主地感觉 “如果我的咖啡做得不好、我的咖啡厅不够漂亮,那就根本拿不出手”。


凡是免费媒体,却要登录才能看的,都很傻逼,最烦人的就是新浪微博、知乎。


加密项目的branding

你拿出一个去中心化的项目,和一个赚钱的项目,问别人喜欢哪个。全世界人都知道 Vitalik 和以太坊基金会会喜欢那个去中心化的,而不是赚钱的。这就是他们的 value,而且传递得很好。

Google 提供的价值是让人们更快、更多地找到想要的信息。而我们也知道,它大概率不会为了赚钱而损害这个价值,这是它的 branding。

火币虽然很赚钱,但你拿出火币问大家,“火币想要什么”,大家都知道火币想赚钱,而这跟用户是没有关系的。

回到 crypto 上,目前大部分 crypto 项目都是具有一定公共、基础设施属性的,他们应该传达的不是 “我最牛逼”,而应该是 “我真的很想让你们大家变牛逼”。

如果你给人的感觉是 “想赚钱”,那你就没有 branding。


Tom Preston-Werner 说他关于 branding 的理解,主要来自于 Kathy Sierra 的一篇文章:Users don't care if you are the best


Github创始人谈branding

Github 创始人说,(作为公司)当你朝着别人说 “快来看我好酷我好棒啊” 是没有用的,你要帮助别人变得更好,你才会更好。这是别人把你的贴纸贴在电脑上的原因。

别人贴你的贴纸,跟你的公司没有半毛钱关系,大家只是在 communicating values

如果你没有传递这种 value,你就没有 branding,因为大家 have nothing to communicate。

“Let me help you be better.”

That’s the reason people put your sticker on their laptop.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ompany. People are communicating their values, “I care about open source””I like coding”… People share the same value as github.

I suggest you view branding this way。If you have no discernable values then nobody will care about your brand because it’s not communicating anything, no believing in it.

You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女朋友最近在看 Vitalik 的文章,她说:

“我发现中本聪和 Vitalik 都是很好的创始人。比特币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不说话、最好消失的创始人。而以太坊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经常出来说说话、露露面、很 nice 的创始人。

多么精辟的观察啊,连许多从业者都理解不到这一点。


Sam 发了条推说,以他的经验,预测创业公司成败的最好方法是,看它邮件里是在谈 “进展” 更多,还是在谈 “目标” 更多。因为你进步是靠 “做”,而不是靠 “准备做”,更不是靠 “准备好了准备去做”。

我想或许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生活中,你平时说话,是说 “我做了” 更多,还是 “我准备做” 更多?

原文很犀利:

The most predictive part of a startup’s investor update email is the ratio of numbers to letters.

And more generally, whether they talk about progress towards technical/product/user/revenue goals, or any other kind of goals (hiring and raising money in particular).

You make what you measure.

“You get credit for moving towards the goal, not for getting ready to move towards the goal, and certainly not for getting ready to get ready to move towards the goal.”

– Sam Alt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