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最细微的生活层面领悟到平常心的道理,和你通过参悟宇宙终极规律而得到平常心的道理,是一样的。
它们只是来源有差异,但“规律”是一样的。
就好像从不同的尺度上观测一个分形图形,你都会得到同样的公式。
你从最细微的生活层面领悟到平常心的道理,和你通过参悟宇宙终极规律而得到平常心的道理,是一样的。
它们只是来源有差异,但“规律”是一样的。
就好像从不同的尺度上观测一个分形图形,你都会得到同样的公式。
把自己变成空的
任何东西都流入你
观察只是对这个现象的一个不太准确的名字
人可以被看作一张画布
它反映了画者(环境)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不同的艺术表达
如果你觉得街头混混比企业总裁低贱
这和你觉得抽象画比写实画粗俗是一样的
学习是关于自己,而不是关于对象的
并不存在向这个人学习佛法,向那个人学习创业,向另一个人学习编程,并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学习是关于开放自己,
关于接纳此刻世界给你的任何东西
要接纳,你必须先成为傻逼,成为loser,然后你才有接纳的空间
换句话说,往杯里装东西这件事,
并不是关于水、牛奶、啤酒的,
而是关于杯子的,
它只和杯子有关
我甚至不认同“学习效率”这样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效率工作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层面,
它意味着你能尽快从一个池子里能搞到多少水
但在更广义的层面,世界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水龙头
你无法预测世界在给你什么,你只能保持聆听,
而聆听意味着你需要是空的,
空的意味着你是放松的,
紧张是一种“满”
放松是最高级的学习技巧。
谈到这里,我忽然对 Tilopa 留给 Naropa 的六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六句话大致是说,啥也别干,就在这里,休息。
我一开始心想,这徒弟是有啥心理问题还是咋地,为啥师父要留这种心灵马杀鸡给他。
现在我忽然明白,这是最高深最本质的学习技巧。
或许学习不是最合适的词,应该叫频率同步技巧,或是回家技巧。
学习这个词不合适的原因是,它意味着一种目的,
当你有目的,你就创造出了紧张,
当你紧张,你又满了。
所有的心灵方法,都是释放紧张的方法
辨喜: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适宜坐在君王的宝座上。但即便他是君王,也必须首先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与其地位相称的责任,然后,更高的责任才会降临于他。
仪式是具象化的哲学,以便人们理解它。
带着责任感的行动,是不带责任行动的前奏。
它们的本质是相似的,都是为了一个更大的东西而舍弃一个小的东西(虚假的自我)。
带有责任感的行动是为了 10 舍弃 1。
不带责任的行动是为了无穷大 ∞ 舍弃 1。
我写过的所有东西里,最垃圾的内容,就是带有目的的内容。
但这不是 yes or no 这么简单。
它是一个漫长的修行。
Everything people like has a reason.
And it’s a good reason.
行为的改变是没有意义的
影响分形的只有它的公式
而不是任何一部分细节
公式是视角
只有观念,并无现实
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时间,只要空间不一致,时间就不一致。
我们之间的时间差异很小,使我们误以为我们在同一个时空中。
同样的,只有视角,没有事实。
无论多么客观的事实,在不同的人眼里一定是不同的视角。
最终你会发现,并不存在客观事实。
只要结论给出,你必然可以通过找到一个视角,来使任何一个事实达成你要的结论。
Originally posted on Bodhi Twitter, Dec 12, 2024
Hey everyone, we’re launching something truly new — a product that’s never existed before, not in crypto, not in human history.
If aliens visit Earth 100 years from now to pick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 of each year, 2024 belongs to this one.
This …
我忽然意识到那玩意儿和睡觉是一样的。你越是想要睡觉,越是创造出紧张,紧张会使你没有办法睡着。
同样的,我觉得你想要到达“那里”,不管用哪种说法,总之,到达的方式恰恰是你不能太想到达。因为那样会创造出紧张,紧张会使你无法到达。
年纪越大 越觉得人生像一场梦
这场梦的目的是要告诉你一个简单的道理
一个简单的、但很屌的道理
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关于它的线索
一切都是它
但你说不清楚它是什么
你只知道你在靠近它,时而感受到,时而感受不到
当你看到别人的作品
可能是歌曲,可能是小说或电影,
你知道他们也在靠近它
that’s it
它是一个最屌的东西,同时又是最平凡的东西
我突然理解到,tiktok 并不是想要肤浅,它只是长成了它最自然的样子。
每个人都希望被看见,而短的东西别人更愿意看,因此传播得更快。tiktok 作为短东西的平台,也就成长得比较快,它很像是自然演化的产物。
当我们埋怨 tiktok 肤浅时,本质上是在埋怨大众而已。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群体,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就好像游戏的创造者其实是玩家一样,工具的真正创造者是它的使用者,而不是开发者。开发者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如果食客不喜欢,一个餐馆就会消亡。是食客,而不是厨师,创造了餐馆。
同理,政治也是一样的,当你讨厌一个政客时,你实际上是在讨厌一部分人,说不定你自己也在这个群体,只是你没有觉察到。
We have to realize that we already have everything we need. Building things is the way we give, not take.
Natalie Goldberg 说,许多作家都有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在走路、开车或购物时,会迸发出想写的东西,但回到家坐在书桌前,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我觉得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 Twitter 要比 Blogger 更流行这个古老的问题。
写长文章需要在电脑前完成,而电脑前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环境。人实际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这些环境促成了人的各种情绪感受——正是这些感受想要被传递和共鸣。
有一次和朋友一家人吃饭。饭后,他爸私下里忧心忡忡地跟我说:
“我儿子是个正直的人,但实在是太轴了,对什么都看不惯。这在国企怎么混啊。你多跟他讲讲,让他圆滑一点。”
我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觉得我比较圆滑?我靠,我也不圆滑呀。我能接受一切,单纯是我比较包容,看到每个人好的一面而已。
我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它意味着同一个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
有时候你抗拒一件事,是因为你抗拒那个目的,但很可能别人的初衷、心态跟你以为的是完全不同的。
对一些人来说,善意是社交手段,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它仅仅是一种爱的视角。
对一些人来说,产品商业化是贪婪,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仅仅是成长和提供更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