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很大程度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之上

即通过拆解成更小的部分,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层级的现象

但这是有局限性的,

尤其在人体上,这很可能就是错的


一个三百年前的人过来,要如何理解计算机

他理解软件的方式是拆解电路板,来弄明白什么促成了屏幕上的每一个点

但计算机的人明白,这是徒劳

因为软件是在硬件上上上上层级的抽象符号现象,你不可能在硬件层面理解它

这中间经历了大量的抽象层级,除非你能弄清楚每一层级的抽象。

但在没有说明书的情况下,

这是一种徒劳。


那这个三百年前的人要如何理解计算机呢?

事实上他可以通过软件来理解软件。

而且很幸运的是,我们本身就是那台计算机,我们本身就是那个软件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来理解自己。

这不仅是合理的方式,这也是理论上唯一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医学很可能是一种非常落后、原始、粗暴的东西。

当我们遇到"用软件理解软件"的技术,我们需要用智慧识别出来,而不是给它们贴上迷信不科学的标签。


(P.S. 写完本文后,我和朋友聊起我的看法,还原论和整体的区别,结果没想到真的有"整体医学"这个词,而且指的就是中医、瑜伽、萨满传统等方式。他还跟我讲了他家乡哥伦比亚的"整体农业",有点像是把"整体医学"用在农业上,而不是采用农药之类的还原论方式。我觉得很有趣。)

我们看到事物的习惯反应都是“大众点评”模式:好不好,有用没用,美还是丑。

但试试用父母看自己孩子那样的眼光看它们。

你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幻觉,

你只是一个讲故事机器

在你的视觉里

唯一永恒出现的是你自己

所以在你的故事里

你认为自己是一切的原因

把驾驶的工作交给司机,

你欣赏风景就好。

你以为你是那个司机?

不,不。

你是那辆车。

聊天时,朋友谈到:

我们推荐给别人东西,可能不需要期待别人的反馈和接不接受。

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 journey 里。

我们讲自己想讲的事情,其实是因为我们想讲,讲了感觉好,其实和对方没有关系,所以不需要预期和期待。

没有预期所以自由。

我觉得说得很好。

这和布施是一个道理,不执的布施才是布施。如果一定要对方感谢、欣赏,那布施就不对了——业余布施。

忽然意识到,人对一个东西的理解和看法,完全取决于这个人过往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求别人理解一个东西,或持有和你相同的观点,其实是不道德的。

你不能因为别人不理解,就说他不好,毕竟这不是他能控制的事情。同样的,因为别人不理解,而觉得自己不好,这也是不道德的。

回到布施,如果预期是对方理解和反馈的话,那这不是布施,是交易。

不可思议,主流大众居然完全忽略了歌德尔和侯世达的学说。这感觉就很像是,全世界都在努力造出飞机,而歌德尔和侯世达早已造出星际飞船遨游银河系,只是没人意识到。

一百年前,罗素试图构建一个完美的、可以解释一切的数学体系。

而歌德尔在罗素的理论中发现了一个瑕疵,这个瑕疵类似于:“当你试图获得它,它将消失;而当你放弃时,你则原本就拥有它。"(不过是数学形式表述的)。

而侯世达则发现歌德尔的理论不仅局限于数学,它是广泛通用的,并且极有可能就是意识和宇宙的本源。

最初都是数字

可能连数字都不是

我们赋予了它们意义

意义即类比

我们创造了数字与"现实"的相似性

现实即故事,故事即类比

数字动来动去

我们的大脑将他们描绘成一个丰富的世界

我一直对比喻很感兴趣。去年写过一条笔记:

比喻就是分形。

但我现在对此的感受更进一步。

我怀疑“比喻”并不存在。

可能所有可以用上比喻的两个事物,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符号化本质。

我们一群人,大家吞下了不同的药丸

有的成了超级英雄,

有的成了怪物,


你歌颂英雄,唾弃怪物,

但你忘了,我们都是这个伟大的探索旅程的一部分,

我们要给予怪物同等的尊重,

这是第一点。


还有一个更难以被理解的第二点,

即怪物不是怪物,

它在它的旅程里,它只是尚未长成你认得的样子,

当你认出来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怪物了。

语文,数学、物理、政治、音乐,所有的学科不过是对于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层级(尺度)上的描述而已。

不同领域的大师之间的共鸣,要远超过同一个领域内大师和菜鸡之间的共鸣。

你越深入,就越接近背后真正的东西。

如果世界是分形的话,那意味着它只能是一条公式。

因为多条公式的话,它就是一个拼接图形了,不合理。

所以只能是一条公式。

由于只有一条,所以它需要能够自己生产自己,自己表达自己。

也就是说它会是个很简单的东西。

而且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公式会普遍存在于一切地方。

任何不同领域的人,理论上都会得到差不多的结论,

那个结论就是公式的体现,除非你能在结论中找到更简洁的递归。

你从最细微的生活层面领悟到平常心的道理,和你通过参悟宇宙终极规律而得到平常心的道理,是一样的。

它们只是来源有差异,但“规律”是一样的。

就好像从不同的尺度上观测一个分形图形,你都会得到同样的公式。

把自己变成空的

任何东西都流入你

观察只是对这个现象的一个不太准确的名字

人可以被看作一张画布

它反映了画者(环境)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不同的艺术表达

如果你觉得街头混混比企业总裁低贱

这和你觉得抽象画比写实画粗俗是一样的

学习

学习是关于自己,而不是关于对象的

并不存在向这个人学习佛法,向那个人学习创业,向另一个人学习编程,并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学习是关于开放自己,

关于接纳此刻世界给你的任何东西

要接纳,你必须先成为傻逼,成为loser,然后你才有接纳的空间


换句话说,往杯里装东西这件事,

并不是关于水、牛奶、啤酒的,

而是关于杯子的,

它只和杯子有关


我甚至不认同“学习效率”这样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效率工作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层面,

它意味着你能尽快从一个池子里能搞到多少水


但在更广义的层面,世界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水龙头


你无法预测世界在给你什么,你只能保持聆听,

而聆听意味着你需要是空的,

空的意味着你是放松的,

紧张是一种“满”


放松是最高级的学习技巧。


谈到这里,我忽然对 Tilopa 留给 Naropa 的六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六句话大致是说,啥也别干,就在这里,休息。

我一开始心想,这徒弟是有啥心理问题还是咋地,为啥师父要留这种心灵马杀鸡给他。

现在我忽然明白,这是最高深最本质的学习技巧。

或许学习不是最合适的词,应该叫频率同步技巧,或是回家技巧。


学习这个词不合适的原因是,它意味着一种目的,

当你有目的,你就创造出了紧张,

当你紧张,你又满了。

所有的心灵方法,都是释放紧张的方法

辨喜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适宜坐在君王的宝座上。但即便他是君王,也必须首先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与其地位相称的责任,然后,更高的责任才会降临于他。

仪式是具象化的哲学,以便人们理解它。

带着责任感的行动,是不带责任行动的前奏。

它们的本质是相似的,都是为了一个更大的东西而舍弃一个小的东西(虚假的自我)。

带有责任感的行动是为了 10 舍弃 1。

不带责任的行动是为了无穷大 ∞ 舍弃 1。

我写过的所有东西里,最垃圾的内容,就是带有目的的内容。

但这不是 yes or no 这么简单。

它是一个漫长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