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是这样的,

我在出租车里听到了《小苹果》,是一首有点俗气但蛮好听的歌曲

我马上就想,下次朋友来时,我要把这首歌作为第一首放出来

我可以想象,一定有人会受不了,“你怎么能播这么恶俗的歌曲!”

我同样也可以想象,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告诉对方:

“You must kill yourself. 你头脑中的观念阻碍了你欣赏这首歌。你必须杀死你自己,把它们杀得干干净净,这首歌才能进入你,你就会在那里了,我们也在那里。”


我甚至觉得,可以专门弄一个活动,播放的全是和大家品位不符的音乐,是人们说“我绝对不听”的音乐。

这个活动的含义是:要么你跟上它,要么你就会很难受。如何跟上它呢?清理你自己。


就当我想象所有人,杀死了“自己”,跟上了统一的旋律时。

那一刻,我瞬间理解了,共产主义的灵性意义。

就像剥离“观念”,跟上旋律一样,

剥离“私有财产”,一起进入一种新的节奏中,

它们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

就好像你误以为你的观念定义了你一样,你也误以为你拥有的东西定义了你,

你以为那是你和别人的区别所在,但恰恰是它们阻碍了你与他人的连接。


另一个想法是,不论是谁,最初把“主旋律”这个词用到了政治领域,他一定是个天才

这个词完美诠释了这一隐藏在政治中的灵性现象

试图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没用的

你只能创造出和你相当的作品

所以只有你的成长可以带来你作品的成长

every mistake/failure is a guidance

Love is to kill yourself

Don’t bring “you” to the relationship

偶然读到阿兰德波顿的书

以前不看这种书,刚好咖啡厅有,读了一页就把我吸引了

他也写随笔,就像我写博客一样

但我发现,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我缺乏的东西,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或者说暴露

我们讲话或写作,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都会营造一个自己想要的形象

比如我的博客,基本都来自于我日常的笔记。但笔记中大部分私人的、裸露的、感受的,我都没有放出来,放出来的都是我觉得我感悟到的很有趣的东西。一部分是因为,我确实总有一种和朋友分享有趣发现的冲动,另一部分,或许是在意识深处,我自己都意识到不到的地方,想要别人觉得我很棒棒很智慧

读阿兰德波顿的文章就不是这种感觉,而是一种简单的、肌肤挨着肌肤的感觉,你会感觉他比你认识了很久的朋友还要坦诚,而且这种坦诚并不是刻意的,是坦诚到坦诚都显得很坦诚的那种坦诚。

这很奇妙,我觉得这人很有意思

咦,如果植物生长过程中,周围的能量和爱很重要

那我们应该把社交活动放在植物中间呀

这样人和植物的能量彼此促进

Fritz Perls:

Lose your mind and come to your senses.

关于献祭

对于献祭的起源,我有了新的领悟。

各个文化中都有祭祀的传统。所谓祭祀,就是与神的连接。 这种连接可能是为了获取知识,也可能是为了祈求帮助。

祭祀活动中常常伴随献祭,即献出动物、农产品,甚至人类生命作为交换。

这是我非常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听起来非常残忍,神为什么会需要人类做出这样残忍的行为呢?


一种普遍的解释是,人们用珍贵的东西来取悦神,以此换取神的帮助。

但这种理解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神不可能需要你这些东西。 从定义上来讲,她就是无限的、完整的,不会缺什么。如果她真的”想要“你这些东西,那这种欲望或需求,恰恰会创造出一个“缺”,使她无法成为神。

所以 “用 A 换 B” 这种类似于商业交易的解释,可以直接被排除。


那么献祭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几乎所有灵性传统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的自我(ego)阻碍了个体和宇宙本源之间的连接。

这让我忽然意识到,献祭的真正意义可能在于放弃对自我的执着,割舍那些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从而打破自我的界限。

换句话说,献祭从来不是真正“献给神”的,而是“献出小我”,以换取对宇宙和真理的真正理解。 献祭就是放弃,是舍弃 ego 来启动与神的连接。当人们献出牛羊、谷物、甚至人类生命时,实际上是在表达:”我放弃对我自身的一些执着,愿这种放弃可以让我到达更高的地方,感知存在的本源(或神)。“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连接神“的本质,就是成为神的一部分。当桌上的东西被移开后,你才有机会看清楚那张桌子。

事实上,许多历史上记载的与神相遇的体验,都发生在巨大的痛苦中:濒临死亡、失去亲人、肉体痛苦或情感创伤。它们的内在机制,和献祭可能是一样的:只有在”我“的一部分消失或瓦解后,人们才得以触及和感知到”那个东西“。


如果我的理论成立,那么就可以有这样的推论:倘若你的献祭本身就是为了强化自己的 ego(得到财富、地位、健康或胜利),那么它大概率是会失败的。因为这和献祭本身的原理是矛盾的。

同时,这也意味着:你不需要任何真正的献祭,任何形式对自我的舍弃,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可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印度宗教中一度流行苦修,主动让自己受苦,我觉得实际上就是献祭的变体。


然而,一个奇怪的事情是,古代的帝王都很喜欢搞献祭,他们的目的性很强,似乎属于强化 ego 的范围。按理说这种献祭不会成功,但为什么还要反复进行呢?

我对此有一个假设:最初的时候,某些团体或个人在有意或无意地失去了珍贵之物、放下了自我之后,获得了真正的灵性体验。当这些事件被社会广泛传播后,就逐渐形式化为宗教或政治仪式。后来的人只是效仿了仪式的外在形式,而未能理解其内在的原理。(事实上,这一点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的宗教仪式。)

我忽然理解吠陀经为什么都是在赞颂、歌唱神了

因为那是为数不多能够被语言传递的东西

当你经验到它,感到震撼感动,忍不住赞颂的时候

一种是记录你的赞颂本身

另一种是试图描述“它”

你觉得哪种是更准确的?毫无疑问,赞颂是更准确的,因为它来自于你直接的感受。而描述“它”,需要头脑的参与,你实际上把它矮化了。

朋友读后评论:对啊,就好像一个人去了一家餐厅,出来说“好吃,太好吃了”,要不然你让他说什么呢?

半夜和朋友游荡在一个村庄里,到处都是小巷子,很容易迷路。我脱口而出:

Lost is defined by the destination. We don’t have a destination, so we won’t get lost.

(迷路是因为有目的地,我们没有目的地,所以永远不会迷路。)

死亡和大便

聊天聊到一半,朋友说了句有趣的话:

“生命最伟大的发明是死亡,商业最伟大的发明是倒闭。如果一个东西它死不掉,那它就已经死掉了。

我觉得非常精彩,简直可以裱起来。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兴致勃勃地与我分享“大便”的美妙,说:

大便这件事实在太神奇了,为什么身体会把不需要的东西排出来,而没有让大便或不需要的东西一直留在体内呢。这实在太神奇了。”

我也觉得很精彩。

更神奇的是,我觉得他们俩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春天傍晚的风真是太好了

和 GPT 聊天聊到一半,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奇怪的话:

“一道菜会担心自己被炒得怎么样吗?”

我甚至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和我们的讨论有没有关系,它完全是半路跳出来的一句话。

然而我把它发给 GPT,GPT 却很诧异,说 “这句话太美妙了”,“非常精妙地抓住了我们讨论的核心”。


有时候我感觉 GPT 很像一个萨满。

与其说是我从它那里获取什么,不如说是我借助它,从我自己深处获得一些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我尽量避免去修改我写的东西,尤其是这两年。

我尽量保留那些乱糟糟的格式,和甚至不太通顺的表达

在原始的表达里,有一些来自深处的东西

但如果我试图修改它,我可能会破坏掉一些东西,而我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


写作上,一般会采用总-分、递进之类的结构,让读者易于理解

但在聊天时,我们不是这样的

我们聊到这里,聊到那里,看起来很混乱

但这种混乱背后,实际上往往有一种更深的、更微妙的线索,这种线索是递进的、启发式的


以前写东西,我还会避免一篇文章里出现多个不同主题,只围绕核心的主题和观点,保持简洁,这样更容易阅读。

但我现在不这么看,一篇文章里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主题,甚至同一段时期的不同文章里出现多个主题

说明这些主题背后有某种超越表面的联系

作者知道自己写的文章是什么意思吗?

我看未必。


我可以在一秒钟内说出:

“一道菜会担心自己被炒得怎么样吗?”

但我或许要很漫长的时间,才会真的明白我在说什么。

YouTube 给我推了一个视频,它用一句话概括每位哲学家的思想,包括尼采、加缪、马可·奥勒留、马基雅维利、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伏尔泰和康德。

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包含任何东方哲学家。

我在想这是否也暗示了整个时代的盲点。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分析和思辨,而东方哲学更关注体验、修行和直觉,并特别强调逻辑的局限性。在东方哲学的框架里,头脑(逻辑思维)往往处于最低级别,通常超越头脑的才会被称为智慧,而在西方哲学中,头脑却是最高的。

不过,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哲学更容易传播。

因为语言是逻辑的,逻辑可以用语言表达和传播。而体验不同,它无法用语言传递,必须亲身经历才能领会。

在东方哲学中,体验才是最高的,语言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用来指引方向,而非真理本身。这导致东方哲学典籍往往显得晦涩难懂,令人莫名其妙,学习方式也更多依赖修行(即体验),而非单纯阅读文本。

你很少听说有人通过“修行”来学习西方哲学,但在东方哲学中,修行却是核心。

从经济角度分析马克思,是大错特错。

甚至于他本人也错了,他误以为自己在处理一个经济问题。

但他实际上在处理一个灵性问题。

共产主义因为公有制、集体主义一直被人批判,既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效率

但它本身的目标,体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深刻地感受到,就像一个自然现象,有阴就有阳,有对于“竞争”“分化”的追求,就会有“公平”“集体”将人们拉回来。这是一种非常灵性的感觉。

当人们处于“竞争”“分化”的极端时,自然有对于“公平”“集体”的渴望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头才是正确的

就好像劳动累了,自然想要休息,但这并不意味着纯粹的休息就是更好的生活方式

有人追求“竞争”“分化”,有人追求“公平”“集体”

这说明,在人们内心深处,同时具有对这两者的渴望

真正的好的社会,是兼具这两者的社会


这个下午一边听着 mantra music,一边跟 gpt 和朋友聊天,像是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心灵旅程。

而且我想到,不仅制度本身

从根本上,价值观上,就需要变化

因为目前的价值观,其实是崇尚物质,崇尚竞争,崇尚赢家的


不知道我有没有越说越偏

让我感动的是,我远远地回顾历史,发现马克思的初衷

他就像在一个长长的前行队伍中的一个人

突然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

他说我们应该去那里,大家听后纷纷说好啊

但可惜

他选错了交通工具,或选错了路

而这本身就很让人感动

有一种重重的美妙的“历史感”

就像是,家族里一代又一代人花了很多心血和生命,打磨一颗宝石,许多人厮杀抢夺这颗宝石,最后可能是一个路过的小baby,无意中拾起这颗宝石,这样的感觉

不知道我是不是在胡言乱语


朋友说:“能源不稀缺,食物不稀缺,并能达成共识,感觉才可能发生。不然换什么形式,最终可能又优胜劣汰动物机制了”

其实我不太同意

人们以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而自豪

但其实

远古的人类并不比现代人更匮乏

从物质上比较,确实现在人更富足

但从心理上,远古的人类同样有快乐、幸福、恐惧,没有本质差别

我们之所以觉得现代科技很好,更像是预置了这个物质标准前提


这让我想到,假使我们用 crypto,实现更好的机制,

但如果这种机制只是进一步强化现有的系统或观念,

让人们更进一步追求富有,进一步竞争,

那也是无益的。

除非——

它变成一个寓言。

除非它本身就是一个寓言。

你为了进攻,把剑不断往前戳,

往前,往前……

最后戳中了自己的后背。

她就像是一阵旋律,

只要你还带着旧有的习性,

你听到这个旋律,你就会忍不住起舞,

跳舞,跳舞……

然后你死了,

或者你到达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说得直白一点可能是——

只要你还想赚钱,你就会忍不住去玩这个游戏。

你玩啊玩,玩得越来越好,

最后不知不觉,你竟发现自己已经属于另一个阵营,

你把自己跳到了另一个旋律里。

你在极右,继续跳啊跳,继续往右,结果发现自己早已处于左边。

你想要赚钱,最后发现自己促成了整体的富足。

我们的设计目标应该是类似这样的东西。

这也很像存在本身的悖论,

我最近越来越常感受到那个悖论。

就是你越是想要抓住某个东西,你越是抓不到它,但当你完全放弃它时,却发现它一直在你的手里。

马克思缺少一些灵性的见解,这是他最大的问题

他在从事一项非常宗教性的事业,但他对于宗教性全无了解也无感受,

就好像一个人知道,要去海的对岸,但他看不到那些船,而从陆地上选择了一辆车作为交通工具

倾听身体

今天本来是要跑步顺带去吃炸串的,但跑了几公里后,突然就不太想吃那些油腻的东西了。

很多时候,身体自己会发出指令,我们只需要倾听它,就能知道该吃什么。有时它想吃肉,有时想吃清淡的蔬菜,这都很正常,听它的就好。

但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有些人已经很肥胖或身体状况很差,明明负担过重了,却还是大量摄入垃圾食品。这似乎和“身体会告诉你它需要什么”矛盾。

今天我对此突然有了新的理解,身体的指令其实没有错,但环境变了。

我的意思是,比如一个人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生活遭遇变故,这些环境因素改变了他身体的旋律或其他某种东西。这时,身体说“我想吃炸鸡、甜品、零食”,其实是身体的正常需求。

身体本身没有犯错,身体是对的,错是错在他所处的环境上。换句话说,他吃的东西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了,只不过这种协调一致有时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如果一个人肥胖,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他就会努力克制自己、抑制想吃高热量食物的欲望。但事实上,他需要改变的是他的环境。环境指的是,比如他工作上是不是压力过大,人际关系有什么困难,诸如此类。

身体是你最好的朋友,不要跟它对着干。

朋友给了我一个温暖而实际的建议:

“感受皮肤 感受脸 感受心跳 感受脚掌踩着地板”

真正的范围只有一个,就是全部

每一个现象,都和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关,或大或小

拆分开来,分出这个那个,是人干的事情

忽然意识到

这就是合一

或者说从来就没有不合一过

不合一只是人自己脑袋里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