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yao Zhang


2023-03-29

直觉的意义

上世纪的科学家在流体力学中发现了自相似性和递归性,但是当时并没有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现象,所以讲都没法讲。

而对此最恰当的描述,居然是诗歌。史蒂文斯当时写过一些诗歌,其中有对于水流“在变化中重复自己”的准确观察。

而且,这个发现湍流本质的科学家,最初居然也是从歌德那边获得的灵感。歌德从植物生长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流”的存在,于是写了一本没多少人知道的书,叫《植物变形记》,正是这本书启发了利布沙贝关于湍流的本质。

这几个事儿都很有趣,包括上次关于颜色的理论

对于科学家来说,如果科学不能描述的,等同于不科学、不存在。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没有这种限制,他们只是用心观察世界,通过直觉捕捉到一些真实的东西。这些真理,往往要很久很久以后,才能被科学语言所解释。


2023-03-28

19 世纪初有过一场关于 “颜色本质” 的论战。

一派是歌德,他认为色彩并不是一个客观量,而是一种主观感知。他还做了许多实验,有一套完整的自己的理论

另一派是牛顿,他认为颜色就是不同波长的光。在他看来,歌德简直就是伪科学。

在那之后,牛顿的观点长期占据了主流,因为可以得到实验验证,而歌德的观点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

但很好玩的是,一百多年后,混沌理论的奠基人费根鲍姆,正是从歌德的理论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他发现歌德不仅是对的,而且他的思想其实比牛顿的更具有科学性。


2023-03-10

Amazing Stories 是一本很有名的科幻杂志。在 1930 年代,Amazing Stories 上很流行关于“梦”的科幻作品,原因很奇葩。

当时的杂志负责人 T. O’Conor Sloane 是一个知名科学家,由于相对论证明了无法超光速,于是他禁掉了所有“超光速旅行”的小说。

这使得当时的小说家都很头疼,不让超光速,那要怎么才能去另一个世界呢?大家纷纷想到了“做梦”,于是做梦变成了当时时空旅行最热门的手段……


2023-03-09

前天看了一部 40 年代的老片,叫《生活多美好》。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某个时刻,你可能觉得自己很糟糕,生活是一坨屎,过得毫无意义。但其实有你和没你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你和别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今天早上醒来,看着头顶的树。

我心想,有这棵树和没这棵树,大概也是截然不同的。它影响了小鸟,小鸟又影响了其他东西;它影响了下面路人,路人又影响了其他东西……

甚至于,我想到,当我要感谢我爸妈把我生出来的时候,

我还得顺带感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祖父曾祖母……

我还得感谢,曾经救过我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人,

我还得感谢,让我爸妈认识,让爷爷奶奶认识,让外公外婆认识……的人

这些人的存在,延伸出去,又会有其他人和事物。

这将会是一个无限长的名单。

所以,我每天都应该对一个无限长的名单说谢谢。

这个名单大概就是“万物”?


2023-02-25

向 chatGPT 学习写作

我发现 chatGPT 真的有办法把文章改得更好读,我很好奇它是怎么做到的。于是我把我自己写的东西发给他,观察它如何修改。

首先,它通常会写得更长一点点,把我的省略掉的一些主语、宾语补上,或是替换掉它/他/她。尽管内容长了,但读起来其实更快了,因为读者的脑袋负担更小。

比如这句话:

你以为数据是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哪里,但挖到最后,发现它 tm 是一个过程

chatGPT 改后是这样的:

我本以为数据是存在某个地方的实体,但在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数据是一个过程

下面那个版本更顺畅易懂;相比之下,上面那个版本需要读者更加仔细地阅读,或者先对上下文有所了解。

其次,就是它会整理逻辑。有些地方,我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我在语言上省略了一些逻辑。一段话和下一段话没有衔接,chatGPT 会补上这种衔接,使得逻辑很丝滑,易于理解。

比如来自本文中的一段:

作为普通读者,肯定是读下面那个版本更顺畅的;我上面的版本,需要读者更仔细地读,或是熟悉上下文。

chatGPT 改后是这样的:

普通读者肯定会发现下面那个版本更顺畅易懂;相比之下,上面那个版本需要读者更加仔细地阅读,或者先对上下文有所了解。

第三,它会使用不需要上下文,也比较好理解的词语

第四,它使用更基础的动宾结构,而很少出现倒装、把字句之类的

比如来自本文的一段:

它通常会写得更长一点点,我的省略掉的一些主语、宾语补上

chatGPT 改后是这样的:

chatGPT 通常会写得更长一些,补充我省略的主语和宾语。

我觉得对于一个小学生、或母语不是中文的人而言,下面这个版本是更容易理解的。


2023-02-08

偶然 看到 一个视频图表,展示了不同媒介下音乐产业收入的变化。

在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互联网下载的流行,音乐行业的收入逐年减少,直到 2010 年左右跌至谷底。

这说明,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会带来产值的增长,因为价值创造增加了,但是价值捕获却减少了。

这种情况发生时,说明当前的主流方案并不是最优的,需要解决一个巨大的低效率问题。 例如视频中,2010 年后的流媒体解决了这个问题。


2023-02-07

SICP 的启发 2:无常

昨天的 代码 还让我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无常

在那个程序中,我本以为数据是存在某个地方的实体,但在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数据是一个过程。唯一的数据就是用户输入的那个数据,这个输入会引发一系列的过程。

这让我意识到,整个世界也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程序:一个过程,其中不存在存储。当我们想象这个世界的源代码时,我们往往会认为数据存储在某个地方,但实际上并没有。

整个世界就像一根正在燃烧的导火线或者一支正在飞行的箭,最初可能只是有人输入了一个 “1”,触发了这个过程,然后一直持续到现在。

所以,只有无常是永恒存在的,因为整个世界只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没有存储。


2023-02-07

SICP 的启发 1:空

1

之前我听过一个 80 年代的计算机课程,叫 SICP(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很牛逼。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关于数据抽象 (abstraction) 的,一个我觉得挺复杂的问题,他仅仅是做了几层抽象的表示,问题就被解决了。我当时大为诧异,因为并没看到真正的“解决过程”。

今天我把 那节课 重听了一遍,听到了一个之前没注意的东西。

他说 Lisp 中有一个基本的数据结构,叫做 CONS,它是由两个数据组成的一种结构,后续所有的抽象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搭建的。

结果,到了这节课最后,他讲了个惊人的东西。

他说,我骗了你们,其实 Lisp 中并没有 CONS 这种结构,是我构造出来的。但当你们知道它是怎么被构造出来的,你们可能会被吓尿,因为它是从 “空” 中构造出来的

然后他展示了 CONS 的内部代码,只有三行,卧槽,你以为它内部是一个实体,其实并不是,它只是个过程!而且是一个看似没有意义的过程。

(define (cons a b)
  (lambda (pick) 
    (cond ((= pick 1) a)
          ((= pick 2) b))))

类似于,“这个人叫路遥”,你以为 “这个人” 是个实体,结果你查看它的源代码,发现它的源代码上写着:“叫路遥”。

他说他知道大家肯定会懵逼,所以就谎称有一种基础结构存在,让大家容易接受。但其实并不存在——

“很多人以为过程是一个行为,其实过程本身就是实体”

2

这节课还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维方法,叫做 “wishful thinking”,它是抽象(abstraction)的精髓之一。

它的意思是,当你想要设计一个东西时,可以先假设它已经存在了,比如想象成一朵云。然后你用这朵想象出来的云,来设计其他事物和它的交互方式。

一旦你定义了它和其他事物的交互,这个东西本身的设计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因为这些交互已经定义了它的本质。

换句话说,“一个事物的定义,取决于你和它交互的方式,而不是它的内部构造。”

3

聊起这个,我的朋友 Maomao 告诉我,胡塞尔就是这个观点,你无法知道世界上其他人是不是 NPC。即对你来说,唯一的实体是你和其他客体的关系。你只能知道关系,不能知道客体。

他这个观点之前一直被主流哲学界嘲笑,觉得你瞎搞,直到近代才被人理解。

4

当哲学家说这话的时候,别人可能觉得他故弄玄虚;但当你看到程序员写出这样的代码,然后正常 work,一切运行完好的时候,就很震惊。

比如,有一个粒子,它和世界唯一的互动方式是,有人去测量它,它长 1 纳米。

那么当你翻开它的源代码,它源代码很可能只有一行:

“当有人测量我的时候,我就告诉他老子的长度是 1 纳米。”

作为一个程序员,你看到这样的代码,会觉得,草,这么不负责任的代码,怎么可能构建出其他复杂的事物。

但实际上,它真的可以。

“建立数据抽象并不需要数据,过程可以完成所有事情。”

佛教说“五蕴皆空”,今天这个事情很大地加深了我对 “空” 的理解,原来真的可以在空上建立东西。


2023-02-05

和俞昊然探讨“问题”

我说,我感觉对问题的定义越清晰,最后的方案就越简单。

他说:

“因为后续要做设计,那设计就有两步,第一步是尽可能多的探索解空间,找各种各样可能的方案,还有一步就是从所有找到的方案中间做选择。”

“而问题定义的清楚,实际上是把解空间给定义清楚了,知道边界在哪儿,这样子的话,我们会探索出来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问题定义不清楚的话,往往你会把一些明明没必要去讨论的问题拿出来讨论,把一些不是解的解放到了未来的选择中间去,这样子的话效率就会很低。”

“那如果问题拆解的好,也就是说,从本身的问题到各个子问题都定义清楚,那最终在这个把解拿出来的过程中间,每一个层次上的方案都是相对来说目标清晰,选择合理,那可能就是你说的简单。”


2023-02-02

对问题的定义越清晰,最后的方案越简单。


2023-02-02

Hayden 的启发

朋友给我发了一个故事。作者讲述了他在 2018 年帮助 Hayden Adams,却错失投资机会的委屈故事。

这个故事真正有趣的点在于,让我看到了早期 Uniswap 的真实状态,给了我许多启发。

1

比如,我之前以为 Uniswap 一开始就被以太坊基金会资助了,相当于含着金钥匙出生。但现在发现事实并非如此,Hayden 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推进这个项目的,直到后来项目逐渐走上正轨,才有以太坊基金会和 Paradigm 参与进来。

在此之前,Hayden 一再地花光钱,甚至在考虑是否要发行代币或者进行众筹。

不只是团队人很少,就连相信这个项目的人也寥寥无几,作者说自己是除了 Hayden 外唯一一个真正相信 Uniswap 的人。

2

同样的,可以看到他对于自己的项目真的非常执着。

当时 AMM 的概念并不新鲜,但 Hayden 看到一个关键:我们需要激励流动性,而且要简单到极致。

作者说每次你遇到 Hayden,他肯定都是在跟你讲 Uniswap,他真的跟成百上千个人解释过这个交易系统

3

作者在 18 年发过一张聚会的照片,说找找 builder 在哪里。

结果我一看,别人都在 social,只有 hayden 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写代码。其他照片也是,他要么在电脑前工作,要么就是在白板前讲东西。

4

我还注意到一句话,作者说他们有争论过,是做 “纯协议” 还是 “带一个 UI 界面”

I debated the strategy of protocol-only vs. controlling an interface.

这让我一下子两眼放光,因为我也常琢磨这个问题。这让我很欣慰,或许很多困扰我的问题都没有一个理所当然的答案。


2023-01-28

计算和存储的桥梁

我前一阵发了个推,说如果“计算”在 Ethereum,“存储”在 Arweave 或 IPFS,那中间少了点东西让它们彼此访问。但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人讨论,也没人做这一块。

我发的时候,脑海中还没有具体的使用场景,结果没过几天,就看到 Paradigm 的 t11s 发推问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东西。

网友问他要派什么用场?

他说,他在做一个自己的 Rollup,有 >50MB 的中间数据要存且要确保可访问,需要在合约层面验证这个数据哈希存在于 Arweave / IPFS 上

看吧,就这么简单一个事儿,现在居然是办不到的,你敢信……

我相信这样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今天既没有人做、也没有人讨论这个事情,只是说明行业还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的状态。


2023-01-24

送分题

有一年我看 唐彬森 的访谈,他在公司里管一类机会叫“送分题”。以前做互联网,别人卡顿,你做个不卡顿的,送分题。现在做饮料,看配料表能不能比别人好,用别人不敢用的好原料,送分题。

最近搬到新家后,我发现许多昂贵的、高级的、智能的电器设备,我爸妈都不会用。把这些东西做得老人小孩都会用(像曾经一样),可能也是个送分题。

(P.S. 这篇原本被我删掉了,因为说“把电器做好用”是送分题,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后来我还是决定留在这里,因为我意识到,困难的送分题也是送分题,难道唐彬森说的这些送分题不困难吗。所谓送分题,只是解题思路简单,但不是谁都能解出来,没有经年累月的付出,也是拿不到那个分的。)


2023-01-23

解决“问题”

很碰巧地,拉屎时看了 Youtube 给我推的 iMac, MacBook Air, iPod 的发布会,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

他要发布的产品都会在比较后面才拿出来,那前面都在讲什么呢?讲问题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用户的问题,随着发布的产品,通常在这些问题上都会有质的飞跃。台下观众感到兴奋,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多炫酷,或者某个性能多极致,而是因为真实存在的问题被解决了

这也是苹果的精髓所在,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我想起老罗时,我常怀疑他对此的理解有偏差。)


2023-01-17

Uniswap 的启发

起初,我考古读到了这篇文章,当时很热门:

What Explains the Rise of AMMs

他从几个角度去解释 AMM 的崛起,比如 gas 低、抗监管、提供流动性方便、LP 激励……

然后我就很好奇,我想看看 Uni 创始人是怎么说的,毕竟他从头到尾经历了整个过程。

于是我搜到了这篇,是彭博社对他的一个访谈

Hayden Adams Explains Uniswap and the Rise of Defi

很有意思,他对此的解释,跟前面那人完全不一样,而且非常简单好懂。

他觉得 Uni 起来的重点是满足了长尾市场。传统做市商不会给小资产做市,AMM 的好处是不需要做市商,所以解放了长尾资产。

他还打了超级有趣的比方,我头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他说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创建交易对,这有点像 UGC 内容,就像 Netflix 和 Youtube 的差别,在 Youtube 上用户自己生成内容,而 Uniswap 对流动性做了同样的事情

这件事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一开始他好像不是这样想的。

他不是想:“长尾资产需要交易,AMM 可以完美解决他们的需求,比 orderbook 好多了”。

并不是。我听过他前年的访谈,当时他说:

“以太坊吸引我的点是不需要信任、不会被下线、不需要许可。但是当时所有的项目,比如 EtherDelta,都没有这些属性。所以我开始思考,如果能在以太坊上构建拥有这些属性的项目,会是什么样子。”

我觉得这个差别中有很深刻的意义,但我说不清楚。后来我和李阳讨论这个现象,他觉得可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描述:最开始做工具的人对 a 非常着迷,但真正引爆点是 a 所带来的 b

我同意,就是最开始吸引园丁的是那个土壤,而最终吸引游客的是在那个土壤上生长的花朵。没有那个土壤,就没有那个花朵。


2023-01-17

Lens Protocol 做得太烂了,真想有人一起吐槽一下。

它就是把整个社交网络的模型,搬到了智能合约里。

有点像当年 EtherDelta / IDEX 对于交易所做的事情,就是所有逻辑,这边重现了一遍。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在解决什么问题。


2023-01-17

当我们谈论牛身上哪个部位最好吃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很好奇,当视角翻转过来,人们会是什么感受。

我们可以构想一个故事,有一个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地品尝着人肉 —— 因为这是他们合家团圆、充满爱的重要节日,只听他们聊着:

“孩子们,这是人背部的肌肉,比较嫰,别浪费了”

“这个人的脂肪偏多一点,所以我多烤了一会,现在比较脆”

“现在人肉涨价了,连人头都挺贵呢”

“我不喜欢啃手指,啃半天都没多少肉”

“孩子,这个眼睛其实也能吃,会补眼哦”,孩子:“我不吃我不吃,这是个戴眼镜的人,视力差的很”

……

这些温馨的对话让旁边笼子里的人类瑟瑟发抖,尽管他什么也听不懂。


2023-01-17

💩💩💩💩💩💩💩💩💩💩

为避免我的博客太严肃太正经,我应该定期发一些没有意义甚至羞耻的东西,来时刻提醒自己:我就 tm 瞎写写。

但很遗憾的是,有了这一段说明,本篇又有意义了,草。


2023-01-14

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

考你一个问题:如果 Mirror 挂了,你还能用它吗?

答案是:不能

能读,但是不能写。

所以我觉得它不是很 protocol,还是更像应用一点,而 Uniswap 就哪怕网站挂了也不影响使用。

之所以想到这个,是因为我早上在想另一个小问题:内容要不要存储 “发布时间”?

目前往 Arweave 存内容的协议像 Mirror 之类,都是在存一个 json,里面包含一个时间字段:

mirror_json

但这个时间我觉得是没用的。

一方面,AR 的区块本身有 timestamp。

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协议是无门槛,谁都能用的,那就无法确保这个时间真的是发布时间,我可以乱写一个时间。

所以这个时间字段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除非所有内容都发布自你自己的网页客户端,就像 Mirror。

这是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我发现深入想下来,就会意识到很多东西。

最终设计成 protocol 还是 app,许多决定可能是不一样的。

(P.S. 后来我意识到,这个字段也并非没有意义,比如当你把博客迁移到 Mirror,每篇文章都有个写作日期,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一个时间,也不能只看区块的 timestamp……)


2023-01-13

Vitalik 又讲了个 很好笑的东西

他说纽约一些 club 需要很贵的无聊猿作为入场券。但如果是他来搞的话,他希望早上 4 点开门,而不是 4 点关门,因为能够这么早起的人通常挺有趣的。而且,他还会把买了 3 万刀以上猴子的人排除出去。这基本上和目前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

随后他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值得我用粗体标出来:

如果你有一批人(除了利用别人的问题发财以外)他们自身没有什么问题需要 crypto 来解决,那么你是没法建立好的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