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people like has a reason.

And it’s a good reason.

行为的改变是没有意义的

影响分形的只有它的公式

而不是任何一部分细节

公式是视角

只有观念,并无现实

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时间,只要空间不一致,时间就不一致。

我们之间的时间差异很小,使我们误以为我们在同一个时空中。

同样的,只有视角,没有事实。

无论多么客观的事实,在不同的人眼里一定是不同的视角。

最终你会发现,并不存在客观事实。

只要结论给出,你必然可以通过找到一个视角,来使任何一个事实达成你要的结论。

Launching a New Protocol: Wishpool

Originally posted on Bodhi Twitter, Dec 12, 2024

Hey everyone, we’re launching something truly new — a product that’s never existed before, not in crypto, not in human history.

If aliens visit Earth 100 years from now to pick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 of each year, 2024 belongs to this one.

This …

Read More →

我忽然意识到那玩意儿和睡觉是一样的。你越是想要睡觉,越是创造出紧张,紧张会使你没有办法睡着。

同样的,我觉得你想要到达“那里”,不管用哪种说法,总之,到达的方式恰恰是你不能太想到达。因为那样会创造出紧张,紧张会使你无法到达。

年纪越大 越觉得人生像一场梦

这场梦的目的是要告诉你一个简单的道理

一个简单的、但很屌的道理

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关于它的线索

一切都是它

但你说不清楚它是什么

你只知道你在靠近它,时而感受到,时而感受不到

当你看到别人的作品

可能是歌曲,可能是小说或电影,

你知道他们也在靠近它

that’s it

它是一个最屌的东西,同时又是最平凡的东西

使用者即创造者

我突然理解到,tiktok 并不是想要肤浅,它只是长成了它最自然的样子。

每个人都希望被看见,而短的东西别人更愿意看,因此传播得更快。tiktok 作为短东西的平台,也就成长得比较快,它很像是自然演化的产物。

当我们埋怨 tiktok 肤浅时,本质上是在埋怨大众而已。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群体,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就好像游戏的创造者其实是玩家一样,工具的真正创造者是它的使用者,而不是开发者。开发者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如果食客不喜欢,一个餐馆就会消亡。是食客,而不是厨师,创造了餐馆。

同理,政治也是一样的,当你讨厌一个政客时,你实际上是在讨厌一部分人,说不定你自己也在这个群体,只是你没有觉察到。

We have to realize that we already have everything we need. Building things is the way we give, not take.

Natalie Goldberg 说,许多作家都有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在走路、开车或购物时,会迸发出想写的东西,但回到家坐在书桌前,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我觉得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 Twitter 要比 Blogger 更流行这个古老的问题。

写长文章需要在电脑前完成,而电脑前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环境。人实际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这些环境促成了人的各种情绪感受——正是这些感受想要被传递和共鸣。

有一次和朋友一家人吃饭。饭后,他爸私下里忧心忡忡地跟我说:

“我儿子是个正直的人,但实在是太轴了,对什么都看不惯。这在国企怎么混啊。你多跟他讲讲,让他圆滑一点。”

我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觉得我比较圆滑?我靠,我也不圆滑呀。我能接受一切,单纯是我比较包容,看到每个人好的一面而已。

我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它意味着同一个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

有时候你抗拒一件事,是因为你抗拒那个目的,但很可能别人的初衷、心态跟你以为的是完全不同的。

对一些人来说,善意是社交手段,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它仅仅是一种爱的视角。

对一些人来说,产品商业化是贪婪,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仅仅是成长和提供更好的东西。

Ellen Langer:

在我看来,猜测、预测、选择和决策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而不是过程的不同。如果说“我猜我会做手术”或“我是根据抛硬币的结果来决定的”,这听起来多么奇怪。然而,无论我们收集多少信息,我们都无法确定手术是否会成功,我们也无法知道做与不做手术的所有潜在后果,因此,我们对手术成功的信念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猜测。

Damn! 爱不是桌面摆满的东西,而是清空桌面后看到的那个桌子。

我们以为爱是那些“东西”,总想着往桌面堆满。

但真相恰恰相反:它是被你堆上去遮住的那个桌子。

每移除一样东西,你就会多看到一点爱。

当你彻底清空时,剩下的正是完整的、永恒的爱——一个从未离开、原本就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你就是那个桌子。

你找来找去找不到,很生气,谁把它藏起来了?

但恰恰是你的“找”,遮住了你要找的东西。

问题是答案的障碍,目标是实现的障碍。

古老的大师告诉你,停止找,它才会出现。

你觉得这太荒谬了,

可当你真正停止“找”,它却真的出现了。

读完你心想:什么垃圾文章,滚。

所有的弯路都是必经之路。

去他妈的 "专家"

用 AI 生成代码时,我常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他总是倾向于拆分我的代码,把一个函数变成一堆小函数,把一个文件变成一堆小文件,好像这样才符合“行业最佳实践”。

比如一个简单的 sendMessage(user, message),AI 会把它拆成 message builder、message sender、message types 等五六个组件,分散在不同文件中。其实这些组件根本不会被重用,它们只完成这一个功能。结果就是我读自己的代码都费很大劲,更不用说修改它。

后来我知道这个问题叫做 “过度抽象”。

一开始我不明白 AI 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发现原因是,我在 cursor 的设置里用了一些网上流行的提示词,比如以“You are an expert in…”或者“You are a senior engineer…”开头的,提倡“遵循最佳实践”的提示。使得它果真就像个来自大公司的高级程序员,在这边不停拆分和抽象他妈的代码。

于是我开始迭代我的提示词,并让它向 Ken Thompson 之类的远古大师们学习,最后得到了一个我很喜欢的版本。它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抽象。函数变长,文件变大了,但代码更清晰、更可靠了。

去你妈的最佳实践 / expert / senior engineer,再见,byebye。

Devcon 真的很扯,门票要 600 美金。

真正的开发者大多赚不到这么多钱,尤其是那些开源贡献者,常常一分钱都拿不到。但他们才是真正推动创新的人。

如果哪天我有机会办个会,但凡收一毛钱,我他妈就是个傻逼。

看到 Gavin Woods 在 2015 年第一届 Devcon 上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以太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法律系统。

对历史的态度

机缘巧合下,研究了几个过往的项目,那些失败的案例往往很少被人提及。

其实所有的失败中都有成功与失败两个方面。我发现人们往往忽略其中成功的尝试,同时也不去深入分析失败的原因,只留下一个简单的 “不可行” 结论。

一个更聪明的态度是:从每一个例子中,学习其成功的部分,并理解其失败的原因。

在比特币诞生前,有许多数字货币的尝试,如 eCash、e-gold、Hashcash、Bit Gold 和 B-money 等,但它们都失败了。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得出 “数字货币不可行” 的结论,那么这既不正确,也无意义。

对中本聪来说,他从这些失败的尝试中,分别学习了他们成功的部分,并规避了导致他们失败的问题,继续作出尝试。最后诞生了比特币。

人们本能地喜欢 “做判断”、“下结论”,但这对于推动世界进步帮助不大。真正的进步来自于从历史中学习,并有勇气做下一个失败的尝试者

人们非要说什么社交协议

然而协议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社交含义

设计协议就是设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