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就像怀孩子,怀孩子容易,生孩子可就太难了。我已经怀了10个月了,还没生出来

最开始觉得他生出来一定是个天才,但随着时间过去就觉得如果能生出来,是个傻逼也没关系。

几周前给 Mac 版微信提了个建议,没想到今天更新后,那个功能就出现了,让我大为震撼。

这让我想起许多年前用多看阅读时的情形。我很多次反馈希望他们增加朗读速度,但几年里从未得到回应。后来我被迫使用微信读书,提出了同样的反馈,短短几天后,新版本上就出现了更快的朗读速度选项。

你问多看是如何衰落的,他们内部大概会说对手更有资源。但对我来说,仅仅是微信读书更在意他们的产品和用户而已。

时间的正确用法

有那么一瞬间,我忽然领悟到,或许没有时间概念才是对时间正确的用法。

你穿了一双新鞋,去和朋友玩,结果你整个一天,注意力都在这双鞋子上。你担心它有没有弄脏,有没有被人看到,却忘了你们今天玩了啥。

时间就像这个鞋子,如果你一直在注意它,担心它不够用,不停做着计划,想着过去,想着未来,那你就注意不到真正的内容物了。

“时间是稀缺的” 这种观点,或许恰恰导致了对时间真正的浪费。

很偶然地在 Academia 上看了一篇论文

我惊叹于这个网站的漂亮,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简单的呈现内容的网站了。

真是叫人惊叹。

Hayden 写了篇谈无偿损失的帖子,很有意思。

我自己从中get到的一点(未必是作者的原意)是,当你做了个很新很新的东西,想要介绍给大众时,保持它的简单很重要

如果你想做一些体验上的改进,但代价是增加其复杂性,那至少在这个阶段,这个改动可能是不必要的。

昨天晚上和女友在楼下吃烤串。

喝了点啤酒,不知道为什么,我沉默了一会,问她,你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在那之前,我们很少聊到她外婆。

她就和我讲了一些外婆的故事,很有趣。

结果刚吃完饭没多久,她妈妈发来消息,说外婆晚上过世了。

标题

很久以前我把博客迁移到这,一个原因是之前那个太卡了,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想写标题。

标题是一种总结,它迫使你去理性思考,但这会打断你的感受。而且,有时我只想写一两句话(因为这就是想法的全部),这个时候再给它一个类似长度的标题,看起来会非常奇怪。

Email 的标题也常让我觉得奇怪。古人写信是没有标题的,发明 Email 协议的那个人,somehow 觉得信件应该有个标题,于是 80 亿人每次写信时都要绞尽脑汁写一个标题。我觉得发明协议的那个人是有责任的。

我甚至觉得,今天即时通讯的量远大于 Email,有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原因是 Email 要写那个操蛋的标题。

很偶然地,看到一篇 07 年的文章,讲为什么 iPhone 注定失败。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iPhone将失败,因为它的设计存在根本缺陷。鼓励iPhone开发的设计师和技术爱好者已经落入了所有过度硬件和软件设计师的陷阱;认为他们的用户就像他们自己一样。正如我在《为什么软件糟透了》一书中非常详细地阐述的那样,你的用户不是你。iPhone的设计师已经忘记了宇宙的基本法则。市场将严厉惩罚他们这样做。

刚好为我 前两天的感受(只做自己想做的)提供了弱智反例,笑死。

除了文章很好笑外,下面的评论很有意思。可以看到用户们多么激烈地反驳他,骂他傻逼。用户看得比他透彻太多了,因为用户是用的,是感受的,不是像作者那样用脑子去分析的

有个人说他用过所有诺基亚和黑莓,浏览器几乎都不可用,苹果是头一个把它做到能用的:

This is where Apple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t’s not about features; it’s about simplicity and focusing on the things that you want to make work.

There is a reason why the iPhone has a camera but won’t let you take video (I don’t know what it is – but they decided to skip on that). Most Nokia’s with camera’s can take movie clips now. …

iPhone skimped on a lot of features when compared to equally priced Nokia’s and Sony Ericsson’s – but ultimately it’s the whole package that counts - Steve Jobs will never let a product out of the door that has a browser that works mediocre at best regardless how good the hardware is. That is the price that you pay when you buy Apple.

还有个用户评论,我看到都有点感动,但不知道为什么:

I work in IT. I had my first iPhone support call yesterday. I asked the user what they thought of it as I looked up how to set an SMTP port–add a colon after the server name–and got this response:

“This is probably the coolest thing I have ever owned.”

朋友给我发了一个尼尔盖曼的视频,他说:

对于创作,你需要比你觉得舒适的程度更坦诚一点,那种感觉就好像光着身子走在大街上的感觉一样。

It's okay to Make Something Nobody Wants

产品看起来是给用户用的,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假象,它实际上更像是一种自我表达。

许多表达被不同的人创造出来,经历了自然选择后,存活下来的那一个,是用户喜欢的那个。

我的意思是,这个过程是这么发生的:你做一个东西,不是“我觉得他们可能需要这个”而做,而是“我觉得这个有点意思”而做。然后,别人在使用你的产品时,感受到了与你相同的那种感受,这时他说:“我觉得这个有点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就像一种情绪的存储器,作者存进去,复制一千份,用户从产品中取出来。

你不能自己不含任何情感,却期望用户使用后带有情感。


我觉得即使做了个没人想要的东西,也没关系。你唯一需要做的是确保你已经完整呈现了你的情感。

但问题是大部分时候,大家都想的太多、在意得太多,以至于最后做了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

如果每个人都去做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那我们会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牛逼产品。

这个比它看起来要难,因为一旦你有了期望,就会开始担心、开始有压力,然后马上失去你的那种感觉。

或者说,人不能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指望别人喜欢它。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牛逼的产品都开始于业余项目。对于业余项目,大家通常没有太多预期,做它更多还是为了好玩、为了自己。


人类是一种只能理解自己的机器。我们通过理解自己来理解他人。我们真的不知道一朵花的感受,因为它没有脑袋和眼睛,而我们没有叶子。

所以,我不觉得任何“我不懂,但我知道你需要,所以我做出来给你”的方式会真的可行。


后来和女朋友聊起这事,我忽然更深刻地理解了乔布斯,以及其他像他这样的人。

乔布斯经常被人吐槽的一点是:当团队做好东西给他看,他会说“感觉不太对”,当团队询问应该怎么改进,他说“我不知道,你完善后再拿给我看,我才知道对不对”。

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他提出问题,却既不知道如何解决也不明确原因。

现在我完全能理解乔布斯的想法。


当我们做一个东西时,想让用户感受我们所感受的,那我们首先自己得深切感受到。乔布斯就是这种感受的“探测器”,这是真正的关键。

我觉得所谓产品的能力,可能不是一种名叫“做产品”的能力,而是一种感受自己细微情绪的能力。

乔布斯所感受到的东西,别人能不能感受到?我认为能,iPhone 发布后,大家都很喜欢,说明大家感受到了。

唯一的差别是,在开发这个情绪媒介的过程中,乔布斯能敏锐觉察到那些轻微的情绪,而大部分参与者由于种种原因未必能觉察到自己的这些情绪。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减少期望并把注意力拉回现在,对于做产品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你觉察那些微妙的情绪。如果你的心被外部混乱的东西填满,就会很难觉察到那些情绪。

昨天在路上,女友说,她很喜欢大自然的一点是,它们不是为人类而长的,人在里面可能舒服也可能不舒服,但它们是活的,丰富的。泳池是造给人的,它的各项指标都控制好,让人觉得舒服,但它是死的。

我忽然意识到,可能 crypto 也是如此。今天每个项目都在迎合更多用户,那可能只会让整个生态越来越死。

Holy Fuck

遛狗时,我忽然意识到,世界和我是对称的 —— 我就是世界的 “世界”。

我就像是一台机器,世界就像是机器前面的操作员。

他输入给我一些东西,然后我肚子里咕嘟咕嘟,吐回给她一些东西。

他接收到这些东西后也进行了一番咕嘟咕嘟的思考,最后又变成我的输入…


随后意识到,从拓扑上讲,如果反过来,世界也可以看作是包在我里面的

所以理论上讲,世界和我肚子里的一个细菌,可能没有差别。

因为如果你足够仔细地看那个细菌,它也可以像世界那么大那么复杂。

如果粗略地看世界,它也可以像细菌那么小。


Holy fuck!

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上所有东西都算是对称的。

也就是说,

你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过各个景点,实际上就是成为一切

Oh my god…

“问题在遇到的时候才是真问题,其他时候只是干扰。”

这句话应该裱起来。

在看 Render 的文档时,看到它推荐用一个叫做 Magic Wormhole 的工具在服务器间传输文件。

我心想这是啥玩意儿,没听过。

结果试了一下,实在是太好用了。有点像一个不限距离、不限设备的 Airdrop。只需要对方机器输入两个单词即可,比如 7-crossover-clockwork,传输完成后通道就会关掉。很丝滑,零配置。

同时它的安全程度很高,你甚至能用它来传密码。这里有作者 2016 年在 PyCon 上的分享

每当我看到一个好用的命令行工具,我都会眼前一亮,因为这说明即使是开发者用的东西,也可以被设计得好用。大部分的命令行工具,要么需要大量配置才能使用,要么有无穷多种命令,要么就是文档冗长却没有示例,很可怕。

人大概只能为自己做东西。

当开始为别人做,而不是为自己做,就会有些问题。

因为那样的话,你要怎么搞明白你在做什么呢?

人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事物,自己感受消失后,事情会变成空白


有些公司从创始人到了经理人手里,开始走下坡路,我猜可能有这个原因。

当我们说“初心”时,指的或许是一种情绪感受,而不是理性的东西,是无法被习得的

人们开玩笑说:“看,他把自己都感动了”。

但这或许恰恰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如果一件事没有让你有情绪上的反应,那为什么要做它呢?


很久以前看到过张小龙的一条饭否,这可能是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之一,他说:

人无法真正理解一件他不喜欢的事情。


很巧的,我最近也看到 Rick Rubin 的一句话:

大部分 crypto 项目都会在官网放上一个 Launch App 按钮,让用户跳到 app.xx.xx 去用。比如:

但这个很奇怪。

我觉得即使一个新用户,也不太可能通过阅读官网那些文字来了解这个项目,难道不是直接点进 Launch App 来了解吗?

这就很像是你打开 youtube.com,结果显示的不是视频,而是一个介绍 youtube 的页面,告诉你每天多少人访问,多少视频被上传,以及团队成员多么优秀。

为什么不反过来,把官网放在 nobody-reads.xx.xxx 下面,而把项目本身放在主域名上呢。

Umbra

前两天 ETHGlobal 的 hackathon 里,看到个项目蛮有意思的,叫 StealthSafe,是一个 Safe 的隐私转账协议,还拿了 safe 的奖。这个协议是基于 Safe 和 Umbra 这俩协议做的,基本上就是个多签版的 Umbra。

事实上这是我头一次听到 Umbra,看了一下,很有趣。

Umbra 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每次别人给你转账时,它会帮你生成一个空地址,钱会进这个地址,这个地址只有你能控制(别人不知道)。然后你可以转入其他地方,比如交易所,这样别人就不知道去向了。

这样可以做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公布自己的地址,让大家转账给你,但人们既看不到究竟谁给你转了,也不知道你总共收了多少钱。

虽然不是百分百彻底的隐私,但是原理非常简单,我感觉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一个人每天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他在那一时刻最想做的的事情。任何人事实上都过了他最好的一生,只是他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最近读 How To Do Great Work,我发现我读英文时会有很多领悟、启发、几乎每段话都有摘录,但是读中文译文时就不会,那个领悟的密度就比较稀疏,可能几段话会摘录一次。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读 SICP 的时候,英文版感觉好有意思,瞬间领悟到一些东西,但中文版同样的部分,就很晦涩无聊。更好笑的是,我去中文版里找那句让我有领悟的话,找了好久才找到,非常不起眼。

我怀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互联网应用

刚才遛狗时听了一期 Paul Graham 的 podcast,蛮有意思。

在 90 年代时,PG 做了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应用 viaweb。他说在那之前,人们对于通过浏览器上网的概念仅仅是 “看” 东西,直到有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有个想法:

“有没有可能让用户通过浏览器控制我们的服务器,从而修改他们所看到的内容?”

尽管如今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地与网站互动,但在当时,这个想法听起来非常科幻。人们默认浏览器只是用来“看”东西的,为什么要让我去控制一台远程服务器呢?图啥呢?

这也让我想到当下的区块链。做游戏的人对链上游戏兴奋不已,做社交的人对链上社交兴奋不已,做内容的人对链上内容兴奋不已,而其他围观群众只觉得这群人有毛病。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区块链就是用来做金融的,怎么总有傻逼想着用它做其他事情。

觉得区块链只能做金融、现状很好、一切都已足够的人,和 30 年前觉得互联网只是用来“看”的人,其实是一样的。

(BTW,或许这一点对于 builder 尤其重要。第一个发明互联网应用的人,他并不知道它可以干嘛,也不知道如何从中赚钱,只是觉得这么干好像有点意思。如果他很想很想赚钱,他可能就不干这事儿了。)

首发于 crypto4.w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