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ve joke

Curve v2 的白皮书很复杂,用了很多公式,大家都抱怨看不懂。

它那样可能会有一个问题。crypto 很重要的一点是产品的开放性,别的产品能构建在你的产品上,大家互为基础设施。所以简单也是个优势,这样别人更容易理解你在做什么。反之,过于复杂则不容易协作。

比如,我其实觉得 Uniswap v2 是不错的产品,它极其简单,涌现出了许多构建在其之上的产品。更复杂的 v3,对用户确实不错,但对于要与之共同构建一些东西的第三方来说,就比较困难。设想如果它先出的不是 v2,而是 v3,那会不会有流动性挖矿这种东西被发明出来?我觉得不好说,会很难,要考虑特别多东西。

Crypto 的牛人们

1. 前一阵我在看 Compound 创始人的一个分享,我女朋友凑过来看了一会,说:

“这人也太淳朴了,不像你们币圈的人啊”

我说:“你说对了,我们币圈里最牛逼的项目,都不是投机的人做出来的。”

Bitcoin、Ethereum、Uniswap、Compound… 这些项目,都不是想要捞一笔的人做出来的,他们的作者要么是理想主义者,要么就是踏实做事的人。

2. Uniswap 的创始人 Hayden,曾经自己买过点 ETH,后来以太坊基金会也投了一些 ETH。但所有的 ETH 在做 Uniswap 的那两年里都被花光了,除了代码审计,都是用来付房租和买吃的。这个让我比较意外,谁能想到最大的 DeFi 项目创始人,项目上线前手里一点 ETH 都没有

我们都知道 ETH 最终会涨,你是愿意把它留在手里然后变富,还是换成生活费、投入到前途未卜的项目中去?

这是一个赌博。Hayden 自己也说:“我感觉幸好我赌对了。”

3. 橙皮书曾经发过一篇 Dodo 创始人雷达熊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从业多年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在 DeFi 领域,“permissionless” 是最重要的,比 “好用” 更重要。背后的逻辑大家可以去看那篇文章。

有趣的是,没过几天,我看了 Uniswap 创始人的访谈,他回顾 17 年构思 Uniswap 最初的想法时说:

“以太坊吸引我的点是它的底层属性:不需要信任、不会被下线、不需要许可。可是你看当时比较大的 DEX(去中心化交易所),比如 EtherDelta、IDEX,他们其实并不符合这些属性。”

“于是我开始想:怎样在以太坊上做一个具备以太坊同样属性的项目呢?(what is it like to build on top of Ethereum that has the same properties Ethereum itself that everyone cares about.)”

我听到这里一惊,这不就是 Dodo 创始人花了好几年才弄明白的道理吗?

一个 17 年入行的新人,在进入行业的第一天,就悟出了别人在这个行业好几年也没有悟出的道理,最后能做成,我不意外。

英语

最近泡在 Bankless DAO 的群组里,忽然意识到英语很重要。

如果英语不好,连 Meeting 都参与不了,更别说组织一个 DAO 了。

英语在 crypto 世界将会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原因是Token 的发行一定是全球化的,DAO 多半也是全球化的,大家的语言肯定是英语,不会是中文。中国人日本人在这块就很吃亏。

对组织者而言,英语基础必须要好。

“(游戏中)学一个英雄的重点是学,而不是赢。” – ML7

加密时代的人力资源

Crypto 可能会让人力资源的流动更有效率。

一个原因是所有 crypto 项目都是全透明的,代码透明、战略透明、沟通透明,没有秘密可言。这使得它们天然适合无门槛的协作

这在传统企业组织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一家传统公司会愿意让自己的代码、内部数据、内部文档、内部沟通曝光给所有人。

所以它们会仔细甄选应聘者,确认对方是自己想要的人后,才会 “让他进来,成为我们的一份子”。人员的高流动性,是这些企业最不想看到的。

人的高流动性在传统企业是问题,但在 crypto 的组织内却是优势。

对于一个人,从他听说你的公司/项目,到他真正开始为项目工作、做出贡献,如果超过 1 小时,就说明门槛太高了。

追风口的人

看了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发家史,发现去风口淘金并不可耻。

90 年代海南开放后,钟睒睒辞去了浙江日报记者的工作,也参与到海南淘金中,去海南办了太平洋邮报。

我印象里那些地产大亨当时也在往海南跑,比如潘石屹、任志强、冯伦这些人都是在海南发家的。当时的海南,感觉就跟今天的区块链一样,一个赚钱的地方出现后,大家蜂拥进去淘金。

我想到当下科技圈的氛围,大家没有很瞧得起去搞区块链的人。仿佛这些人就是永远逐利而不得的 loser,18 年有个段子甚至说:“如今搞区块链的和当年搞 O2O 的是同一帮人”。

海南这个事情说明,涌向风口里淘金的未必就是 loser,也会有许多未来的大人物。

后来钟睒睒办报失败,就开始做蘑菇生意,但也失败了,然后又捣鼓了对虾、窗帘生意,全部都失败了,最后,看到娃娃哈的宗庆后做保健品一炮而红之后,他也开始弄保健品,成立了养生堂公司。

这个事情给我的感受,跟前面海南的事情类似,我们社会不喜欢看到人捣鼓各种 “风口”,反复 “追风口” 似乎是那些失败者的专属特征。但事实看来并非如此,这些人里也有了不起的人。

Tiger Woods 很早就拿到了冠军,但他还是一直在练挥杆,有个朋友问他:“你觉得你的挥杆还能练得更好吗?你已经是史上最强的了啊。”

Tiger 说:“你怎么老问我这个,我以后一定会比现在强得多(way better than I’m now)。”

HBO出品纪录片《Tiger Woods》

  • 他居然从8个月大,一直打球打到现在。这很难得,普通人大概中学就去干别的了。
  • 他妈说小时候喂他吃饭,只有在他打两杆球的间隙,才能喂到他一口饭。能感觉到他非常专注。
  • 视频里的他似乎很少开口说话,尤其是小时候。
  • 顶级运动员不会让前面的失误影响自己的情绪。

段永平

  • 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
  • 可以讲价对卖家来是是一个非常短视且有害的行为,提高了销售成本且不易管理,而且可以讨价还价会让顾客有吃亏了的感觉。
  • 在靠谱的地方待过才知道什么是不靠谱,反过来其实不成立。
  • 真正好的投资者是目中无人的,他不会去问别人觉得一家公司怎么样。
  • 关注生意而非股价
  • 没有耐心是理性不够的表现
  • 段和一个棋手下棋,有个地方哪里都不对劲,复盘时棋手说:那个地方你怎么下都没用的,因为你之前的一个地方下错了

Netflix 纪录片《Money, Explained》

视频

  • 被金钱骗局骗的人没有任何共同点,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会被骗。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所有人都很贪婪。从另一方面来说,庞氏真的很厉害,它可以让所有人上钩。
  • 赌博中的停顿很重要,就是从下注到出现结果的那一刻,那是多巴胺释放的时间。
  • 麻省理工的21点团队和扑克大神都说:“我们不会让输赢的情绪影响我们的比赛
  • 人类通过进化,已经非常擅长识别各种 pattern,但许多 pattern 是假的。“你要学会抓住真正的 pattern,忽略假的 pattern”

Netflix 比尔盖茨纪录片《Inside Bill's Brain》

视频

  • 有个事情印象深刻,他常说 “Work harder”。对于 “怎么办,要不要放弃”,他每次的自言自语总是 “I should work harder”
  • 他总是带着很多书,他每天晚上都会读 1 小时以上。看到他每天带一麻袋书我真是惊了。
  • 据说他一小时能读 150 页书。
  • Bill 对时间的规划非常细致,他认为自己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
  • Bill 做事情非常专注,非常投入,“周末、休假,这对我来说都是不需要的”。

加密原生应用

读了一篇 《Crypto Native Application》,很有启发。

对于手机来说,它特有的能力是随身携带以及 GPS 等传感器,概括起来这个能力实际上就是 “always on, and everywhere”,所以 Mobile Native 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的产品,比如微信、地图导航、照片分享。

对于 Blockchain,它特有的能力是做承诺(make commitments),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以太坊那套核心理念:Trustless,Unstoppable,Permissionless。所以 Crypto Native 的产品,应该是充分利用这些特性的产品,比如 Uniswap,你无需信任,也无法关闭它,也不需要准入门槛。

从 don't be evil 到 can't be evil

和万熊聊起 Uniswap 的代码只有四百行这件事,我说转账 1 亿美元,Ethereum 上只需要一行代码,而传统项目里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

万熊说:“这 TMD 不就是芒格希望有的无缝的信任之网吗”。

芒格: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应该是无缝的信任之网。没有繁复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

但我觉得真正有趣的是,这张信任之网,却是在 “假设所有人都不可信任” 的前提下编织的。区块链被构建出来,它就假设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让人们从 “don’t be evil” 变成 “can’t be evil”。

话说回来,我觉得在一个 “can’t be evil” 的环境,人会生活的比较轻松

就比如说,如果屋子没有门禁卡,就得配一个保安,每当有人要进,就盘问一番,去哪?做什么?但有了门禁卡后,刷卡才能进,can’t be evil,就不用保安挨个盘问了,人会舒服很多。

今天密码学上学到单向函数,即从 X 生成 Y 很容易,但从 Y 推断 X 很难。

我想到,那些犯罪案件不就是单向函数吗?犯下罪很容易,但要从犯罪结果推断谁犯了罪,却是很难的。

You can copy someone’s position, but you can’t copy their conviction. The best way to weather 30-40% drops, or even 3-4 year bear markets, is to have serious conviction. If you want conviction,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you need to research. You need to learn.

可能城市确实在传递一些信息,并影响着人的行为。

在深圳的咖啡厅时,我滔滔不绝地跟女朋友讲,我觉得咖啡厅要怎么改会更适合 freelancer,哪些地方稍微加一点点成本,就可以提升很多 freelancer 的体验,以及怎样可以从这群客户上赚更多钱。

但我发现来了上海的咖啡厅后,我就不会这样想。身处于精致讲究的环境里,你会不由自主地感觉 “如果我的咖啡做得不好、我的咖啡厅不够漂亮,那就根本拿不出手”。

凡是免费媒体,却要登录才能看的,都很傻逼,最烦人的就是新浪微博、知乎。

加密项目的branding

你拿出一个去中心化的项目,和一个赚钱的项目,问别人喜欢哪个。全世界人都知道 Vitalik 和以太坊基金会会喜欢那个去中心化的,而不是赚钱的。这就是他们的 value,而且传递得很好。

Google 提供的价值是让人们更快、更多地找到想要的信息。而我们也知道,它大概率不会为了赚钱而损害这个价值,这是它的 branding。

火币虽然很赚钱,但你拿出火币问大家,“火币想要什么”,大家都知道火币想赚钱,而这跟用户是没有关系的。

回到 crypto 上,目前大部分 crypto 项目都是具有一定公共、基础设施属性的,他们应该传达的不是 “我最牛逼”,而应该是 “我真的很想让你们大家变牛逼”。

如果你给人的感觉是 “想赚钱”,那你就没有 branding。

Tom Preston-Werner 说他关于 branding 的理解,主要来自于 Kathy Sierra 的一篇文章:Users don't care if you are the best

Github创始人谈branding

Github 创始人说,(作为公司)当你朝着别人说 “快来看我好酷我好棒啊” 是没有用的,你要帮助别人变得更好,你才会更好。这是别人把你的贴纸贴在电脑上的原因。

别人贴你的贴纸,跟你的公司没有半毛钱关系,大家只是在 communicating values

如果你没有传递这种 value,你就没有 branding,因为大家 have nothing to communicate。

“Let me help you be better.”

That’s the reason people put your sticker on their laptop.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ompany. People are communicating their values, “I care about open source””I like coding”… People share the same value as github.

I suggest you view branding this way。If you have no discernable values then nobody will care about your brand because it’s not communicating anything, no believing in it.

You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