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比尔盖茨纪录片《Inside Bill's Brain》

视频

  • 有个事情印象深刻,他常说 “Work harder”。对于 “怎么办,要不要放弃”,他每次的自言自语总是 “I should work harder”
  • 他总是带着很多书,他每天晚上都会读 1 小时以上。看到他每天带一麻袋书我真是惊了。
  • 据说他一小时能读 150 页书。
  • Bill 对时间的规划非常细致,他认为自己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
  • Bill 做事情非常专注,非常投入,“周末、休假,这对我来说都是不需要的”。

加密原生应用

读了一篇 《Crypto Native Application》,很有启发。

对于手机来说,它特有的能力是随身携带以及 GPS 等传感器,概括起来这个能力实际上就是 “always on, and everywhere”,所以 Mobile Native 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的产品,比如微信、地图导航、照片分享。

对于 Blockchain,它特有的能力是做承诺(make commitments),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以太坊那套核心理念:Trustless,Unstoppable,Permissionless。所以 Crypto Native 的产品,应该是充分利用这些特性的产品,比如 Uniswap,你无需信任,也无法关闭它,也不需要准入门槛。

从 don't be evil 到 can't be evil

和万熊聊起 Uniswap 的代码只有四百行这件事,我说转账 1 亿美元,Ethereum 上只需要一行代码,而传统项目里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

万熊说:“这 TMD 不就是芒格希望有的无缝的信任之网吗”。

芒格: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形式应该是无缝的信任之网。没有繁复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

但我觉得真正有趣的是,这张信任之网,却是在 “假设所有人都不可信任” 的前提下编织的。区块链被构建出来,它就假设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让人们从 “don’t be evil” 变成 “can’t be evil”。

话说回来,我觉得在一个 “can’t be evil” 的环境,人会生活的比较轻松

就比如说,如果屋子没有门禁卡,就得配一个保安,每当有人要进,就盘问一番,去哪?做什么?但有了门禁卡后,刷卡才能进,can’t be evil,就不用保安挨个盘问了,人会舒服很多。

今天密码学上学到单向函数,即从 X 生成 Y 很容易,但从 Y 推断 X 很难。

我想到,那些犯罪案件不就是单向函数吗?犯下罪很容易,但要从犯罪结果推断谁犯了罪,却是很难的。

You can copy someone’s position, but you can’t copy their conviction. The best way to weather 30-40% drops, or even 3-4 year bear markets, is to have serious conviction. If you want conviction,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you need to research. You need to learn.

可能城市确实在传递一些信息,并影响着人的行为。

在深圳的咖啡厅时,我滔滔不绝地跟女朋友讲,我觉得咖啡厅要怎么改会更适合 freelancer,哪些地方稍微加一点点成本,就可以提升很多 freelancer 的体验,以及怎样可以从这群客户上赚更多钱。

但我发现来了上海的咖啡厅后,我就不会这样想。身处于精致讲究的环境里,你会不由自主地感觉 “如果我的咖啡做得不好、我的咖啡厅不够漂亮,那就根本拿不出手”。

凡是免费媒体,却要登录才能看的,都很傻逼,最烦人的就是新浪微博、知乎。

加密项目的branding

你拿出一个去中心化的项目,和一个赚钱的项目,问别人喜欢哪个。全世界人都知道 Vitalik 和以太坊基金会会喜欢那个去中心化的,而不是赚钱的。这就是他们的 value,而且传递得很好。

Google 提供的价值是让人们更快、更多地找到想要的信息。而我们也知道,它大概率不会为了赚钱而损害这个价值,这是它的 branding。

火币虽然很赚钱,但你拿出火币问大家,“火币想要什么”,大家都知道火币想赚钱,而这跟用户是没有关系的。

回到 crypto 上,目前大部分 crypto 项目都是具有一定公共、基础设施属性的,他们应该传达的不是 “我最牛逼”,而应该是 “我真的很想让你们大家变牛逼”。

如果你给人的感觉是 “想赚钱”,那你就没有 branding。

Tom Preston-Werner 说他关于 branding 的理解,主要来自于 Kathy Sierra 的一篇文章:Users don't care if you are the best

Github创始人谈branding

Github 创始人说,(作为公司)当你朝着别人说 “快来看我好酷我好棒啊” 是没有用的,你要帮助别人变得更好,你才会更好。这是别人把你的贴纸贴在电脑上的原因。

别人贴你的贴纸,跟你的公司没有半毛钱关系,大家只是在 communicating values

如果你没有传递这种 value,你就没有 branding,因为大家 have nothing to communicate。

“Let me help you be better.”

That’s the reason people put your sticker on their laptop.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company. People are communicating their values, “I care about open source””I like coding”… People share the same value as github.

I suggest you view branding this way。If you have no discernable values then nobody will care about your brand because it’s not communicating anything, no believing in it.

You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女朋友最近在看 Vitalik 的文章,她说:

“我发现中本聪和 Vitalik 都是很好的创始人。比特币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不说话、最好消失的创始人。而以太坊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经常出来说说话、露露面、很 nice 的创始人。

多么精辟的观察啊,连许多从业者都理解不到这一点。

Sam 发了条推说,以他的经验,预测创业公司成败的最好方法是,看它邮件里是在谈 “进展” 更多,还是在谈 “目标” 更多。因为你进步是靠 “做”,而不是靠 “准备做”,更不是靠 “准备好了准备去做”。

我想或许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生活中,你平时说话,是说 “我做了” 更多,还是 “我准备做” 更多?

原文很犀利:

The most predictive part of a startup’s investor update email is the ratio of numbers to letters.

And more generally, whether they talk about progress towards technical/product/user/revenue goals, or any other kind of goals (hiring and raising money in particular).

You make what you measure.

“You get credit for moving towards the goal, not for getting ready to move towards the goal, and certainly not for getting ready to get ready to move towards the goal.”

– Sam Altman

Crypto的项目流程

A16Z 以及他们投的几个顶级项目,推荐的项目流程基本上是:

  1. 核心团队开发产品,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2. 然后建立 community
  3. 最后一步是把项目交给 community,以及发币什么的

现在很多团队是反过来的,特别是 17 年 ICO 那会,大家是先发币,在产品还没有的时候,先把钱给拿了,或者上来就把项目 owned by community。这些都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今天上的课程是 Compound 创始人讲的,女朋友说,这个人这么淳朴,一点也不像加密货币圈的人呢。我说,crypto 里最牛逼的项目,都不是投机的人做的。

有观众提问,等 Compound 项目 owned by community 以后,核心团队要怎么赚钱。

创始人说,啊,我们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想这个可能太早了些,如果项目还没被广泛接受的话,尝试 monetize 好像没什么意义。

反正我是惊呆了。

人们对于软件有安全感,是因为人们觉得自己控制着硬件,就算那天AI要跟人类作对,大不了把它们关机就行了。

但区块链第一次使得硬件对于软件失去了控制权。

你就算关机也没有用,它没有一个中心,它永远都能活着。

如果有一天AI跟人类作对,它活在区块链上,那人类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谁也无法关闭它。

错误激励政策的可怕后果

Maurice Duplessis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的总理叫 Maurice Duplessis,他同时管理孤儿院和精神病院。

当时联邦政府有个政策,给每照顾一个孤儿补贴 2 块钱一天,每照顾一个精神病人补贴 7 块钱一天。

于是 Maurice 想,为什么不把这些孩子变成精神病人呢,这样就可以让我的报酬提升 3.5 倍了。

他真的这么做了,直接导致了 2 万个儿童被误诊为精神疾病并关在精神病院。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 Duplessis Orphans 事件。

HaydenAdams 访谈

  • 当时更多是把构建 Uniswap 看作一种以太坊学习
  • 当时最大的 DEX 是 EtherDelta,但对他来说太复杂了,他没有金融背景。
  • UX 仅仅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底层的去中心化、抗审查、Permissionless。当时所有的 DEX,都没有 Ethereum 那种底层属性(去中心化)。Ethereum 吸引他的点是不需要相信任何人、不会被下线、Permissionless。但如果看当时所有的项目,比如 EtherDelta,他们都没有这些属性。
  • 于是他开始思考:What is it like to build on top of Ethereum that has the same properties Ethereum itself that everyone cares about.
  • 2018 年在做的事情是去各种 Ethereum 活动,见领域里各种人,同时把 uniswap 做成一个更完整的版本。
  • 以太坊基金会的注资,给了他更多责任感去推进项目,因为 “有人花钱让我做这事儿了”。
  • 以太坊基金会投了 10 万美金,包括 5 万美金和 100 个左右的以太坊,主要是审计用。结果收到以太坊的时候,以太坊币价已经跌了一大半了。
  • 写 Uniswap 期间,为了生活,几乎把以太坊卖光了。
  • 他说当时加密圈很期待他的项目,但他把 AMM 的想法跟周围做传统金融的朋友们讲时,所有人的反应都是这不可能 work,还给他列举了各种不 work 的原因

护城河

Crypto 的项目一切透明,想法透明、代码透明、交易透明、融资透明,完全没有信息差。

但却拥有更强的护城河。这种护城河来自于 multi-sided platform 上的网络效应,一旦形成后,就很难迁移。

财神庙

在杭州时去了财神庙,听李阳说之去过的几个人都变成了巨富。

爬了有可能一个小时,累死了,顶上还没开,庙在翻修。

于是我心想,搞不好财神庙这种东西,是一个反向的筛选。就是如果你真能爬那么多山为了去一个破财神庙,那你一定真的很想发财,还有执行力。那这样的人多半都会有钱

所以最后就变成了,去过财神庙的人都很有钱。

如果要我开一间财神庙,我肯定把这一套弄到极致。开在遥远的山里,开车也去不到,必须徒步行走三四天才能到的那种地方。完美地筛选出一批牛逼人士,最后江湖流传着去到这里就能发财的传说。

密码学课程里学到了费马定理。wiki 上说费马的不少成果都是在书信中诞生的,我也有这个体会,跟人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想法,比自己单独写笔记要更有效。